“十胃九病”?生活中這些傷害腸胃的習慣不應有

李靜

2018年08月09日08:13  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
 

俗話說“十胃九病”,腸胃是人體非常重要的消化器官,看似強大的腸胃,實則非常脆弱。生活中,有不少人因為不良的生活習慣導致腸胃不好。那麼,生活中有哪些習慣是會傷害腸胃的呢?

點擊下載本組圖片

2013年7月29日,在鄭州市兒童醫院舉辦的第19期“小胖墩減肥夏令營”裡,“小胖墩”們胃口都非常好。(張濤/人民圖片)

(聲明:凡帶有“人民圖片”字樣圖片,系版權圖片,受法律保護,使用(含轉載)需付費,歡迎致電購買:010-65368384或021-63519288。)

1.偏好“重口味”,吃剩菜。華龍網介紹,剩飯菜、烤制或腌制的食物(如火腿、烤腸、各種咸菜)吃起來並不會讓胃馬上有難受的感覺,但是卻有著最壞的影響——致癌風險。這類高鹽食物不僅會加重患高血壓和心血管疾病的可能,同時對胃黏膜的保護層也會造成損傷。偶然的損傷可以快速修復,但如果一直是高鹽飲食,這種損傷就是持續性的。吃剩菜同樣不利於腸胃健康。環球網指出,剩飯剩菜重新加熱后再吃則難以消化,時間長了還可能引起胃病。長期食用這種重新加熱的剩飯,容易發生消化不良甚至導致胃病。

2.存在不良情緒。據《解放日報》報道,三大因素都會影響胃腸功能:一是不良情緒﹔二是飲食種類和飲食習慣﹔三是環境和溫度。其中影響最大卻往往被人們忽視的是情緒。可以說,胃腸就好比心情的“晴雨表”。無論是緊張、焦慮、抑郁還是過度興奮,腸胃都會敏感地接收到這些情緒的信號,並因此受到影響。如果情緒過於亢奮,比如緊張、焦慮、易怒時,容易引起胃酸分泌和胃腸蠕動的增加,可能引發胃食管反流、胃炎,甚至消化性潰瘍。此外,悲觀、失望、挫敗感等壓抑性情緒,會使人的腸胃也變得抑郁。食欲不振、噯氣、打嗝、早飽、飽脹等都可能是腸胃抑郁的表現。

3.常服刺激性藥物。華龍網介紹,以阿司匹林為代表的非甾體消炎藥、布洛芬等都是會對胃造成刺激性的藥物。很多中老年朋友患有的心腦血管疾病治療都需要阿司匹林,用藥期間如果忽視了對胃的保護,會造成胃黏膜損傷以及隨后的疼痛、出血。

4.飲食不規律。《南方日報》解釋,長期飲食不規律、很晚才吃晚飯,會增加患消化系統疾病的概率。比如有些人中午吃過飯以后要到晚上九、十點鐘才吃飯,因為晚飯吃得晚,吃過飯以后不久就休息,導致食物在身體內消化得不夠充分,這一類人很容易有胃炎、潰瘍病這樣的健康問題。

5.飲酒無度,愛煙成“魔” 。環球網指出,抽煙的人以為尼古丁隻會進入肺,殊不知,煙霧也會隨著消化道進入胃,直接刺激胃黏膜,引起黏膜下血管收縮、痙攣,胃黏膜出現缺血、缺氧症狀,長此以往,很容易形成胃部潰瘍。此外,適量飲用低度酒,能增加胃部血液的血流量,但長期或一次大量飲用烈性酒,會直接破壞胃黏膜屏障,引起充血、水腫、糜爛,甚至出血。

6.缺乏鍛煉。《生命時報》指出,生命在於運動,運動可以興奮下丘腦外側的飲食中樞反射性刺激和提高消化能力,增加食欲。運動過程中,人的腹式呼吸會加強,一方面可改善腹腔臟器的血液循環,另一方面,還可以促進胃腸道的蠕動,由此調節整個消化道。相反,長期缺乏鍛煉會導致食欲減退、胃動力不足,易誘發胃、結直腸炎症和腫瘤。

7.吃得太快。《生命時報》提醒,如果進食過快、食物沒有煮爛、進食黏稠食物,極易引起胃潰瘍、胃炎等胃腸道疾病,甚至還會導致胃裡“長石頭”。日本岡山大學一項研究發現,與細嚼慢咽相比,狼吞虎咽會導致發胖風險增加至少3倍。

不良的生活習慣容易使腸胃受累,養成良好的習慣才能擁有健康的腸道。(李靜)

本文由北京佑安醫院消化內科副主任醫師李鵬進行科學性把關,其擅長領域包括胃腸道疾病、肝臟類疾病等,熟練掌握胃鏡結腸鏡相關檢查及治療。

(責編:張萌、姚欣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