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腸息肉,很多人並不了解,甚至不少腸腫瘤患者都不知曉自己腸道中的腸息肉可能已經存在很長時間了。那麼,腸息肉到底是什麼呢?導致腸息肉的原因有什麼?腸息肉的症狀有哪些?人們又該如何檢查是否有腸息肉呢?
2017年6月3日,醫療專家團隊在安徽繁昌縣人民醫院開展大型公益義診回報家鄉活動。(楊華/人民圖片)
(聲明:凡帶有“人民圖片”字樣圖片,系版權圖片,受法律保護,使用(含轉載)需付費,歡迎致電購買:010-65368384或021-63519288。
炎症刺激、基因遺傳和不良飲食習慣等均會引發腸息肉。《吉林日報》介紹,腸道黏膜的長期慢性炎症可以引起腸黏膜上的息肉狀肉芽腫。如慢性結腸炎、慢性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氏病等。因為腸道長期炎症,潰瘍面的中央還存有水腫充血的黏膜區,周圍潰瘍愈合后形成瘢痕,逐漸收縮,使殘留的黏膜突起,表面呈息肉狀﹔或潰瘍而肉芽組織增生凸起,而后鄰近黏膜生長,將其覆蓋形成息肉,這種病理變化多見於炎性息肉。也有報道認為腺瘤性息肉的發生與病毒感染有關。
此外,腸息肉的形成還與基因遺傳和飲食習慣相關。《羊城晚報》報道稱,有的人有大腸息肉的易患基因,所以有家族遺傳的傾向,父母有,孩子也避免不了。當然,個人的飲食習慣也會造成腸息肉的形成,比如喜歡吃油炸食物,紅燒肉等,容易長息肉,人體如果攝入的脂肪量在整個飲食過程中超過40%,也會導致在結腸和直腸中形成息肉。另外長期便秘的人也會容易長息肉。
一旦出現便血、腹痛、黏便液、便秘等症狀,人們就應該多加注意。金羊網提到,以下症狀提示可能患有腸息肉:
1.便血:最易於痔瘡混淆。腸息肉的出血常是混雜在大便中間的,呈暗紅色﹔痔瘡引起的便血多是在大便后滴血,血色為鮮紅色。
2.大便習慣改變:大便時間、次數的改變,或出現便秘,不明原因的腹瀉等。尤其是便秘和腹瀉交替反復出現,並伴有腹痛。
3.大便形狀改變:息肉壓迫糞便,大便形狀會變細,或是出現扁形,中間有凹槽,有的還會出現血痕。
但需注意的是,對部分人而言,腸息肉不會有明顯症狀。人民網報道稱,多數腸息肉患者沒有臨床症狀,隻有很少一部分會出現便血、黏液便、腹痛、大便次數增多、便秘、腸套疊甚至腸梗阻等異常。
想要發現腸息肉最直觀的辦法即腸鏡檢查。山西新聞網報道稱,常見腸鏡檢查可分為:普通白光內鏡,主要用於發現、診斷腸息肉﹔以及染色放大內鏡,是把0.2~0.4%靛胭脂溶液噴在腸息肉表面,結合放大內鏡,就可以有效的觀察腸息肉表變的先關分型,能夠判斷病變性質、浸潤深度等。用過染色放大內鏡,可以決定是否能進行內鏡下治療。腸鏡能觀察到直腸、全部結腸以及回腸末端的腸粘膜情況,還能夠看到腸息肉的形態、顏色等,能從息肉表面的形態、色澤和微結構(腺管及微血管分型),非常有效地判斷息肉的性質。(周夢)
本文由北京佑安醫院消化內科副主任醫師李鵬進行科學性把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