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遇到崴腳的情況,對於經常從事體育運動的朋友來說,崴腳更像是“家常便飯”。有的人腳崴了之后,腳部並沒有發生外形的改變﹔而有的人腳崴了之后,腳部會腫得像“饅頭”一樣,嚴重影響日常生活。經常在體育館裡打球運動的人都會有這樣一條經驗:崴腳以后不能亂動,要到有水龍頭的地方用冷水不停地沖崴腳的地方,直至腳部不痛為止。這樣的做法是否正確?當我們腳崴的時候應該怎麼辦呢?
2016年6月7日,在山東省鄒城市實驗中學,兩位高考考生攙扶著一位崴腳的考生提前熟悉考場。(王齊勝/人民圖片)
(聲明:凡帶有“人民圖片”字樣圖片,系版權圖片,受法律保護,使用(含轉載)需付費,歡迎致電購買:010-65368384或021-63519288。)
我們生活中常說的崴腳在醫學上通常被稱為“踝關節扭傷”,是踝關節一處或多處韌帶損傷的結果,通常發生在踝關節外側。踝關節扭傷是較為高發的運動損傷,踝關節的穩定性對於日常活動和正常的體育運動起著重要的作用。踝關節扭傷后通常會出現以下症狀:疼痛、腫脹,隨后出現皮膚的瘀斑,行走困難,關節僵硬。崴腳的嚴重程度取決於韌帶是否被拉傷、部分撕裂或完全撕裂,也取決於受傷的韌帶有多少。
我們經常會在電視裡看到女主角穿著高跟鞋不小心扭到了腳,隨后男主角會幫她抹上紅花油之類的藥膏,再幫她按揉。其實這種方法是錯誤的。無論是紅花油還是其它的一些藥油,這類藥物通常含有活血成分,在扭傷初期使用可能會加重出血,導致瘀血擴散,加重組織水腫﹔另外,崴腳后也可能會傷到骨頭和韌帶,貿然活動(按揉)會加重損傷。
如果扭傷后足踝立即腫脹,並無法自由活動,甚至感覺關節明顯和正常腳的形狀不一樣,那麼可能存在較嚴重的韌帶損傷,甚至是骨折或關節脫位,要盡快到醫院處理。如果扭傷以后,腳踝還能自主活動,周圍沒有明顯的腫脹,可按照RICE原則處理:
1.休息(R-REST)。崴腳后,不要用受傷的腳行走,應減少活動,盡量休息。如果在此時下地或者行走,都會妨礙愈合速度﹔待扭傷基本好轉后,方可逐漸開始步行,主要是以慢步行走為主。
2.冰敷(I-ICE)。用冰袋冷敷,但是必須要在冰袋外面包裹一塊干毛巾,防止局部凍傷。及時的冷敷可以使局部血管和毛細血管收縮,減少皮下出血,也能起到鎮痛的作用。48小時后,可改用熱敷,促使扭傷處周圍的淤血消散,促進炎症及瘀血的吸收。
3.加壓包扎(C-COMPRESSION)。如果腳崴的情況比較嚴重,可以使用繃帶纏繞的方式,將傷處部位進行固定,如果不進行固定的話,在走路的時候很容易反復牽扯到扭傷的部位,使得扭傷部位容易愈合鬆弛,從而導致習慣性扭傷。
4.抬高(E-ELEVATION)。在扭傷的初期,即使是患者自覺傷勢並無大礙,也不宜下地活動。建議在休息或睡覺之前,用枕頭把扭傷的腳墊高,從而促進靜脈回流,減輕受傷部位的腫脹。
如果一周以后踝關節還是腫脹明顯,而且疼痛、瘀斑加重,那麼建議患者到醫院就診,作進一步的檢查以排除骨折和韌帶損傷等問題。如果一次崴腳后沒有得到充分恢復,韌帶可能變得比之前鬆、踝關節不穩定,走路時會很容易再崴腳。
預防崴腳小貼士:
1.盡量穿著合適且能提供良好足支撐的鞋。
2.做運動前做好暖身活動並進行必要的拉伸。
3.當感覺踝關節疼痛時應立即停止運動。
4.盡量避免在不平整地面行走跑動,如需進行跳躍,尤其要小心。
作者:上海市六醫院創傷三病區護士長、副主任護師董芳輝
本文由中國科普作家協會醫學科普專委會副主任委員,上海交通大學護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章雅青進行科學性把關。
“達醫曉護”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