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雖至,但末伏天還未過,許多地區的天氣仍然讓人感覺濕熱難耐。在這樣的時節,健脾祛濕這個養生方式是非常適合的。那麼,健脾祛濕究竟是什麼含義?我們應該如何做到健脾祛濕呢?
北京中醫醫院急診科醫師吳義春在《人民日報海外版》撰文介紹,濕氣被稱為“萬病之源”,在致病的風、寒、暑、濕、燥、火“六淫邪氣”中,中醫最怕濕邪。而濕邪從不“孤軍奮戰”,如濕與寒在一起,稱為濕寒﹔與熱在一起,稱為濕熱﹔與風在一起,稱為風濕﹔與暑在一起,則稱為暑濕。人體濕氣過重時,會對身體健康產生嚴重影響。有超過60多種疾病與濕氣有關,如肥胖、水腫、腹脹、濕疹、皮炎、痤瘡、泌尿系統感染、女性白帶增多等,嚴重的可引起頑固性肥胖,這種肥胖還易引發高血壓、高血脂,甚至會引發惡性腫瘤。因此,去除濕氣刻不容緩。
7月23日,呼和浩特市玉泉區清泉街社區衛生服務站的醫護人員在為居民講解中醫養生保健知識。(丁根厚/人民圖片)
(聲明:凡帶有“人民圖片”字樣圖片,系版權圖片,受法律保護,使用(含轉載)需付費,歡迎致電購買:010-65368384或021-63519288。)
祛濕與健脾可謂焦不離孟。《南京日報》介紹,中醫講“濕氣通於脾”,所以健脾是養生的重要環節。江蘇省中西醫結合醫院消化科科主任、教授田耀洲在接受《新華日報》採訪時介紹,中醫認為,脾臟能運化水濕,脾喜燥而惡濕,若脾陽振奮,脾臟健運,運化水濕功能正常,濕邪則不易致病﹔反之,脾陽損傷,運化水濕功能失常,人體易聚濕氣,濕氣太重,則致人生病。病人往往出現頭昏頭重、四肢酸懶、身重而痛、關節屈伸不利、胸中郁悶、脘腹脹滿、惡心欲吐、食欲不振、大便溏瀉、舌苔厚膩等症狀。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健脾祛濕呢?《南京日報》介紹,健脾可以多吃豆類,如綠豆、赤小豆、白扁豆等。薏苡仁(就是我們常說的薏米)也具有很好的健脾作用,鴨肉性涼,具有滋陰養胃、健脾補虛、利濕的作用,因而冬瓜薏米煲老鴨是三伏天不錯的祛暑健脾利濕的湯品。脾胃虛寒的人群可以趁著三伏天來養脾。注意不要因天氣熱而攝入過多涼性食物或者冷飲,否則就會“傷上加傷”。無論是飲料還是湯水,除了不要太冷外,也不能太熱,以溫為宜。另外,俗話說“冬吃蘿卜夏吃姜”,姜具有溫補的作用,如果怕湯水過於寒涼傷脾胃,也可以適當加些姜來“和胃”。
另外,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番禺院區中醫科醫生鄭艷華在接受《羊城晚報》採訪時介紹,運動也有很好的健脾祛濕作用。但運動不能過度,不要過分追求大汗淋漓,所謂“心在液為汗”,大量出汗容易損傷心陽。現代人白天工作忙碌,多選擇夜晚運動,比如夜跑。夜晚應以藏為主,劇烈運動,會影響到人體陽氣的收藏和正常睡眠,因此夜間運動更應該適度。
總之,健脾祛濕無疑是我們養生的一門必修課。(李易明)
本文由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門診部副主任醫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文化學后備學科帶頭人、中醫學博士、博士后宋歌進行科學性把關,其擅長領域包括中醫內科、中醫婦科、中醫兒科、亞健康狀態調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