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脾胃"到底指什麼?與消化、血液、肌肉皆有關

韓晶晶

2018年08月30日13:58  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
 

生活中,沒胃口、吃飯不香時,人們會想到“脾虛”這個詞﹔胃疼、泛酸、打嗝時,人們又會想到“脾胃不和”,“脾胃”這個詞在中國早已深入人心。那麼,脾胃到底指的是什麼呢?有何作用?人們又該如何呵護自己的脾胃健康呢?

 

點擊下載本組圖片

8月24日,醫護人員正在為老年居民義診。(石玉成/人民圖片)

(聲明:凡帶有“人民圖片”字樣圖片,系版權圖片,受法律保護,使用(含轉載)需付費,歡迎致電購買:010-65368384或021-63519288。

據華龍網報道,中醫講脾胃,西醫也有脾和胃,它們是不同的。西醫的脾、胃指具體的臟器。中醫的脾並不強調實體,更多是從功能上看,肩負主運化、主統血、主生發、主肌肉四大職能,遠遠超出消化系統范疇。具體來說,主運化,是指運化水谷精微,即消化食物,吸收營養物質,並輸送到全身各處﹔主統血,中醫認為,全身血的運行由脾控制,如果脾虛了,把控不住,就會引起出血﹔主生發,指促進人體生長發育﹔主肌肉,指的是脾胃能把營養物質輸送到全身各處的肌肉中,讓肌肉保持強健。如果脾氣虛弱,肌肉得不到滋養,會萎縮鬆弛,人也會日漸消瘦。

要想保証脾胃健康運行,應該注意3個方面:

1.心情舒暢:人的情緒與胃酸分泌及胃的消化作用密切相關,情緒低落時,即使美味佳肴,也會味同嚼蠟。因此,進食時要保持精神放鬆,心情愉快。

2.食物結構合理:動物性食品、油膩食物不宜消化,過多食用會加重胃腸負擔,影響食欲﹔過細米面食物中的無機鹽,微量元素、維生素及食物纖維素大量損失,長期食用必將造成機體營養不良,導致機體各種功能下降。

3.避免辛辣:經常大量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使胃粘膜受刺激,長期處於充血狀態,可引發慢性胃炎,因此,應避免長期、大量食用辣椒、大蒜等刺激性食物。

此外,廣州中醫藥大學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鄧鐵濤在接受《中國婦女報》採訪時提到,現在患慢性消化道疾病的人非常多,其中部分原因在於長期進食寒涼飲食,日久耗損脾胃陽氣,導致脾胃運化功能失常,從而影響營養物質的吸收和利用,結果變生諸疾。所以,飲食宜溫不宜寒涼。

而且,鄧鐵濤一貫主張進食宜雜不宜偏,五谷雜糧、酒肉果蔬都可進食,但不可過量。每種食物都有寒熱溫涼之四性,更有酸苦甘辛咸之五味,缺之則易使人體氣血陰陽失衡。(韓晶晶)

本文由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門診部副主任醫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文化學后備學科帶頭人、中醫學博士、博士后宋歌進行科學性把關。

(責編:申佳平、姚欣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