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家、娘家別弄混 “關系邊界”不清易致家庭矛盾

石邦俊

2018年09月05日14:30  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
 

無論是夫妻關系出現裂痕,還是孩子出現厭學等心理問題,究其根本,通常與家庭內部的“關系邊界”不清晰有關,比如家庭成員在處理家庭關系上存在認知差異,但彼此又都習慣用自己的標准要求對方。因此,要想獲得和諧、穩定、幸福的家庭關系,就需要明確關系邊界,這是解決家庭問題的一把“鑰匙”。

其實,在一個家庭系統中,每一位家庭成員都存在很多相互關聯的身份,包括自己與他人的關系、夫妻關系、親子關系、婆媳關系、父母關系、祖孫關系、兄弟姐妹關系等。由於每一個人的身份具有多重性,所以在不同情境下,承擔的責任和義務也不盡相同。具體而言,家庭成員需要明確的關系邊界主要有以下幾種:

家庭三角關系圖(石邦俊 制圖)

一、“丈夫與婆家”的關系

婆家是丈夫的原生家庭,他與其父母的感情非常深厚。同時,他的認知、習慣以及處理問題的方式也和他的家庭密切相關。妻子不要總是在丈夫面前用負面的語言來評價他的家人,尤其是他的母親。遇到和婆家意見不一致的情況,或與婆家出現沖突時,妻子最好通過丈夫解決問題,不要“越界”。當丈夫和他的家人發生沖突時,妻子不要火上澆油,而應該做好聽眾,讓丈夫感受到理解和尊重。同時,丈夫也需要注意,不能用自己對家人的標准來要求妻子做到完美。

二、“妻子與娘家”的關系

娘家是妻子的原生家庭,她與其父母、兄弟、姐妹的感情更加細膩。除了受家庭文化影響外,她和母親的關系對她的影響更加顯著。妻子需要明白,娘家最關心的問題是自己的幸福,很容易對夫妻之間出現的“風吹草動”產生過激反應。因此,妻子要做好丈夫和娘家的聯絡人,多做積極、正向的“雙向傳遞”。遇到不開心的事情,或需要娘家幫助時,也要用中性的語言來陳述。同時,丈夫也應該充分尊重、理解妻子,特別要避免在娘家面前用“居高臨下”的語氣指使妻子。

三、“孩子與大家”的關系

在一個家庭系統中,孩子才是唯一與婆家、娘家都有血緣關系的人。當孩子出生后,夫妻之間的“小家庭”(相對於包括婆家、娘家的“大家庭”而言)才真正進入了實質性的家庭階段。沒有孩子的“小家庭”可以說是婚姻中的“單身階段”,此時妻子和丈夫雖然在觀念、習慣、思維等方面存在差異,但彼此還可以“相安無事”。

當孩子出生后,娘家和婆家就會參與進來,“小家庭”也因此過渡到“大家庭”。此時,丈夫和妻子開始嘗試用“你家和我家不同”來對待存在的差異﹔家庭文化、地域文化、行為習慣、對孩子的教育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差異也會使家庭矛盾日益尖銳化。

在這種情況下,家庭成員都應該明白,家庭是每一個人生活的“第一環境”和“終生環境”,對人的意義不言而喻,“小家庭”和“大家庭”交織在一起,便構成了一個復雜、生動的“小社會”,隻有理性地處理問題,客觀地看待沖突,構建和諧的家庭關系,促進整個家庭系統的健康發展,才能給孩子提供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

石邦俊(中)與大家討論家庭關系對個人的影響。(石邦俊供圖)

案例解讀:

一位年輕媽媽在進行心理咨詢時表示,自己快撐不下去了,感覺自從孩子出生后,自己的精神就進入了“夢魘模式”,晚上經常做噩夢,感到不安和恐慌。特別是臨近春節時,更會有窒息感,出現逃離的想法,在與丈夫回婆家的時候,每晚都會做噩夢,甚至因此出現想要離婚的沖動。

該年輕媽媽希望知道自己家庭關系的哪個環節出了問題。在了解到其需求並進行深入交流后,咨詢師採取了如下措施:

咨詢者畫出的家庭關系圖(石邦俊供圖)

1、請她畫出自己的家庭關系圖。先畫一個以自己核心的圓,在圓的周圍畫出和自己相關的關系圖,並對影響自己的他人打分。值得注意的是,在畫圖的時候,不要給予其任何其它提示,並要求其不做過多思考。

2、根據該家庭關系圖,請她進行解釋並與她交流,在交流過程中進行心理疏導。她逐漸找到了自己的問題:

(1)自己存在某些“不合理認知”,比如穿比較貴的衣服、去高級餐廳、去娛樂社交場所等都是“有罪的”“錯誤的”。

(2)自己的一些行為方式存在問題,比如她認為在結婚后,大家都是一家人,無需客氣,於是總會用過度熱情的方式,干涉丈夫及其家人的做法,而這就是家庭關系邊界不明確的一個外在表現。

最終,她明確了個人認知對家庭關系是否和諧存在影響,並明白了要劃清家庭關系邊界,要在不同情境中採取相應的待人處事原則,以構建和諧家庭。

作者:心理服務基層科普講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石邦俊

本文由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高文斌進行科學性把關。

中國心理學會心理學普及工作委員會供稿

(責編:趙鵬、姚欣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