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天氣漸漸涼爽,本該是投入工作學習的好時節,但在這個時候,很多人卻感到容易疲乏,應了那句俗語“春困秋乏夏打盹兒”。那麼,秋天為什麼會出現秋乏這種狀況?我們又該如何調節自身,更好地投入工作和學習呢?
有些人覺得秋乏是一種病態的表現。對此,廣東省中醫院腎病研究室醫學博士黎創在接受《南方日報》的記者採訪時解釋說,中國傳統醫學認為,秋乏並非病態,而是由於“長夏”的炎熱暑濕天氣向秋天的涼爽干燥過渡時,人體為了適應氣候變化而產生的生理反應。
7月23日,呼和浩特市玉泉區清泉街社區衛生服務站的醫護人員在為居民講解中醫養生保健知識。(丁根厚/人民圖片)
(聲明:凡帶有“人民圖片”字樣圖片,系版權圖片,受法律保護,使用(含轉載)需付費,歡迎致電購買:010-65368384或021-63519288。)
從醫學角度講,秋乏有其形成原因。《新民晚報》介紹,處暑天氣由熱轉涼,此時天地間的陽氣由疏泄趨向收斂,人體內陰陽之氣也相應地隨之轉換。處暑后人體出汗漸漸減少,代謝較夏季逐漸減慢,機體開始進入休整階段,人們往往容易感到一種說不出的疲乏,也就是常說的“秋乏”。人民健康網從中醫角度介紹,中醫認為夏天重“暑”,秋天重“燥”。夏秋交接之后,人極易倦怠、乏力等,導致脾虛、胃虛、氣虛,秋乏是補償夏季人體超常消耗的保護性反應。雖然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與適應,秋乏會自然而然地消除,但為了不影響當時工作和生活,最好還是採取相應的防治措施。
那麼,我們該如何調節生活習慣,來達到緩解秋乏的目的呢?想要“秋天不乏”,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調節自己。
《沈陽晚報》介紹,想要避免“秋乏”,首先要調整“精氣神”和起居習慣。平時要做到內心寧靜,心情舒暢,切忌悲憂傷感。即使遇到傷感的事,也應主動予以排解,以避肅殺之氣。其次,入秋后應開始“早臥早起,與雞俱興”,早睡覺以順應陽氣收斂,早起為使肺氣得以舒展,且防收斂得太過。
再次,飲食上也應有所注意。據《沈陽晚報》報道,秋天宜收不宜散,要盡量少吃蔥、姜等辛味之品,適當多吃些酸味的果蔬。秋季燥氣當令,易傷津液,飲食應以滋陰潤肺為宜。可適當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蘿、乳品、梨、龍眼、百合、甘蔗、芋頭、沙葛、蘿卜、銀耳、蜜棗等。
除了注重精神和飲食習慣外,我們還應做些適當的鍛煉。據《農民日報》報道,適當的運動是對抗疲乏的有力武器,散步、慢跑都是不錯的選擇。但是要根據自己日常的運動量來調整。如果平常運動較少的應該從輕量的運動開始,逐漸過渡到有氧運動,如果超出了自身的耐受能力,反而會增加疲勞感。
就讓我們從現在開始調整自己,一起來對抗秋乏吧。
本文由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門診部副主任醫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文化學后備學科帶頭人,中醫學博士、博士后宋歌進行科學性把關,其擅長領域包括中醫內科、中醫婦科、中醫兒科、亞健康狀態調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