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前、節后焦慮不安?教你四招與焦慮“和平共處”

朱雅文

2018年10月03日08:25  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
 

國慶小長假到了,但很多人卻並不輕鬆,比如有的人在節前趕工作、追進度、搏業績,被“節前焦慮”纏身﹔有的人擔心假期稍縱即逝,又到了兒女離家、老人空巢、自己開工的時候,難免焦慮不安。其實,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經常會聽到身邊有人說自己“焦慮症又犯了”。那麼,到底什麼是焦慮症?焦慮症有哪些表現?如何正確對待焦慮情緒呢?

點擊下載本組圖片

6月7日,在安徽省淮北市二中考點,考生家長在考場外焦慮觀望。

(萬善朝/人民圖片)

(聲明:凡帶有“人民圖片”字樣圖片,系版權圖片,受法律保護,使用(含轉載)需付費,歡迎致電購買:010-65363647或021-63519288。)

據新華網報道,焦慮症也被稱為焦慮障礙,是一組精神疾病的統稱,常見的有廣泛性焦慮障礙、驚恐障礙、社交焦慮障礙等。上述疾病均以焦慮症狀為主要臨床表現,包括緊張不安、坐臥不寧、驚慌失措、心煩意亂、沒有耐心、遇事朝壞處想等。同時,患者還可能出現一系列軀體症狀,包括頭暈、胸悶、心悸、呼吸困難、口干、尿頻、尿急、出汗、震顫和運動性不安等。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人在出現焦慮情緒的時候,就認為自己患上了焦慮症。其實,焦慮症和焦慮情緒並不一樣。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精神科主任醫師李惠春在接受《錢江晚報》採訪時介紹了二者的區別:

1.焦慮症:無緣無故,沒有明確對象和內容的焦急、緊張和恐懼,似乎某些威脅即將來臨,但患者自己說不出究竟存在何種威脅或危險,同時,這些負面情緒持續的時間很長。焦慮症會給患者身心健康帶來危害,比如不能集中精力工作、坐立不安、失眠多夢等。

2.焦慮情緒:這是一種常見的情緒體驗,人們在面臨一定程度的現實風險時,常常會產生擔心和疑慮。這種焦慮是正常的,從某種角度來說有利於自我設定規避風險的計劃而成功實現目標。

對於焦慮症患者來說,一定要及時就醫。《北京晚報》指出,焦慮症會長期對人體健康產生不良影響,而且危害會越來越大。同時,焦慮症患者很難依靠自己“走出來”,而是需要“藥物+心理”治療。對於出現焦慮情緒的人來說,則應該學會及時調整心態,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理醫學科主任季建林在接受《生命時報》採訪時表示,焦慮情緒是正常的心理反應,應該學會和焦慮“和平共處”。季建林提出了以下四點建議:

1.揪出根源。分析焦慮情緒出現的原因,然后逐個擊破。

2.不想結果。做任何事情都會面臨挑戰,出現一些緊張、焦慮的情緒是正常的。此時,不要過多地想結果,而要試著從中獲得成就感。

3.轉移注意力。不要陷入“越焦慮就越胡思亂想,想多了更焦慮”的惡性循環。一旦開始陷入焦慮情緒,就要及時提醒自己分散注意力,防止情緒變得越來越糟。

4.學一招“自我放鬆術”。放鬆的方法很多,但隻有適合自己的方法才最有效。最簡便易行的方法是深呼吸,焦慮時不妨閉目深呼吸三次,讓大腦徹底放空。

本文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附屬(304)醫院八一大樓門診部主任彭國球進行科學性把關,專家目前的研究領域為健康養生類、臨床醫學類、心理醫學類。

(責編:張萌、姚欣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