腿部紅腫、發熱需就醫 預防靜脈血栓應該“動起來”

張沛

2018年10月16日13:59  來源:人民網
 

點擊下載本組圖片

2015年9月6日,在江蘇鎮江新區敬老院,醫務人員在為老人檢查腿部病情。

(費伯俊/人民圖片)

(聲明:凡帶有“人民圖片”字樣圖片,系版權圖片,受法律保護,使用(含轉載)需付費,歡迎致電購買:010-65363647或021-63519288。)

人民網武漢10月13日電 (張沛)10月13日是全球第5個 “世界血栓日”。近日,武漢協和醫院的醫生護士們穿上紅襪子,開展“栓不住 動起來”患教義診活動,提醒公眾注意“靜脈血栓栓塞”,更多地了解靜脈血栓的風險因素,減少血栓發生。

“之所以穿上紅襪子,是為了讓患者和公眾直觀地感受到這是一個發生在腿部的疾病,如果腿部發生紅腫或者發熱等症狀,一定要及時就醫。”協和醫院胡豫院長說,一旦血栓脫落,栓子會隨血流到達肺部阻塞血管,發生非常凶險的肺栓塞,臨床醫生幾乎沒有時間去搶救患者,嚴重者可在1至2個小時內死亡,且度過危險期的患者依然存在致死性肺栓塞的復發風險。

據介紹,住院、手術和久坐不動都會讓靜脈血栓的發生率提高,而且隨著近年來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的改變,全球靜脈血栓栓塞症的發生率也在逐年上升。數據顯示,每靜坐一個小時,患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風險會增加10%,坐90多分鐘會使膝關節血液循環降低50%。

對於靜脈血栓栓塞症的診斷,胡豫提到:“目前倡導對於靜脈血栓栓塞症的診斷應注重“系統診斷”。傳統的診斷隻停留在臨床診斷階段,即通過臨床表現疑診,通過實驗室和影像學檢查確診。明確血栓形成的客觀征象后不再追查病因,所以難以明確患者是否易於復發。系統診斷即“疑診”→“臨床確診”→“分子病因診斷”,在臨床診斷的基礎上,通過易栓症篩查和基因診斷,進一步明確靜脈血栓栓塞症根本病因,據此制定個體化治療措施。”

為有效預防靜脈血栓的發生,胡豫建議:“如果駕車或乘飛機進行長途旅行,甚至是在辦公桌前久坐,尤其是彎著膝關節,建議花一點時間站起來,伸展腿部,並且在附近走動一下,這對健康的血液循環是非常重要的。對於因病需要臥床的患者,主動活動下肢也非常必要,可以有效降低院內肺栓塞的發生。”

當談到如何有效治療靜脈血栓栓塞時,胡豫說:“目前國內外臨床指南都指出,抗凝是預防和治療有靜脈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基石。傳統抗凝藥個體用藥差異大、需要頻繁監測、起效慢,並且與很多食物藥物存在相互作用,使用非常不便。目前,利伐沙班等新型口服抗凝藥克服了傳統抗凝藥的局限,隻需口服、快速起效、抗凝效果可預測,無需常規凝血監測或頻繁調整劑量、較少食物藥物相互作用,可降低深靜脈血栓和肺栓塞復發的風險,其穩定性、持久性與安全性對患者的有效治療和恢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受訪專家:武漢協和醫院院長胡豫

(責編:趙鵬、姚欣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