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長高”11厘米 手術救回少女“被耽誤的身高”

龔莎 施嘉奇

2018年10月16日14:01  來源: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10月12日電 (龔莎 施嘉奇)2年隻高了1厘米,可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的一周裡,花季少女敏敏補回了11厘米的身高。敏敏媽媽說:“都是我們太粗心,竟然沒有發現問題加重得如此厲害。”原來敏敏在2年前被診斷為患有特發性脊柱側彎,本應及時隨訪,但粗心的家人卻忽視了很多信號,讓敏敏的身高被“藏”了起來。

上海新華醫院脊柱中心主任、小兒骨科主任楊軍林日前為敏敏完成了脊柱側彎糾治手術,敏敏的身高一下子從151厘米長到了162厘米。昨天敏敏順利出院。

2年之前,敏敏的媽媽發現孩子右側背部的肌肉比較厚,明顯比左側的肩高出不少。爸爸媽媽隨即帶著敏敏去了當地最好的醫院檢查,全脊柱X片提示,敏敏的脊柱發生了側彎,側彎曲的角度(obb角)呈65°。當地醫院建議,考慮到孩子剛剛進入青春期,發育高峰才啟動,如果現在就動手術,可能會損失不少身高,而且手術時機是在2年之后,暫時可以每半年隨訪一次。

聽了這話,樂觀的一家人又恢復了歡樂的氣氛,可媽媽聽進了預定的手術時間,忘記了重要的隨訪要求。當敏敏過完14歲生日,再去醫院就診時,脊柱畸形明顯加重,胸腰段脊柱呈S形側彎,攝片示胸彎cobb角105°,腰彎cobb角60°。本來屬於愛笑姑娘的“花季”變成了縈繞全家的“雨季”。

楊軍林解釋說,因為生長發育高峰期對於特發性脊柱側彎(AIS)的這類患兒尤其危險,她們可能會出現短時間的脊柱畸形加重,原來一年2-3度的變化,會變成一年20-30度肉眼可見的速度加重惡化,由此還會帶來的心肺功能、胃腸功能的並發症,並大大增加手術難度。

2個多月前,楊軍林為敏敏實施頭顱骨盆牽引,樂觀的敏敏戲稱自己像個“天線寶寶”。主治醫生楊靖凡醫生說:“頭顱骨盆牽引主要是為了略微拉伸調整扭曲變形的脊柱,為手術取得更好的效果創造條件。”

9月13日,在麻醉科的支持下,楊軍林為敏敏實施了“椎弓根螺釘+胸廓成型+截骨矯形內固定術”,手術歷時6小時,順利地完成了。3天以后,敏敏佩戴好量身定制的高分子熱塑支具下地行走了,脊柱側彎角度從胸彎cobb角105°,腰彎cobb角60°基本恢復到正常體態。身體站正了,去掉支架的小敏又長高了,她高興地說:“我比媽媽高了。”敏敏身體的巨大改變也抵消了不少背部的術后不適。

據介紹,生長發育期間原因不清的脊柱側凸稱為特發性脊柱側凸。根據發病年齡一般將特發性脊柱側凸分為三種類型:嬰兒型(0∼3歲)﹔少兒型(3∼10歲)﹔青少年型(10歲后)。青少年型特發性脊柱側凸相對較常見,10∼16歲年齡組的青少年有2%∼4%的發病率,多數側彎的度數較小。絕大多數青少年型特發性脊柱側凸(AIS)患者可以正常生活,在一定情況,AIS側彎的進展常伴有肺功能下降和后背痛。胸彎如果大於100°,用力肺活量通常下降到預期值的70%∼80%。肺功能下降通常繼發於限制性肺疾患,如果嚴重脊柱側凸損害肺功能,患者早期有可能死於肺源性心臟病。

楊軍林提醒家有青春期的父母,最好可以偶爾與同性別子女一起洗個澡或者觀察一下洗澡后孩子的脊柱,是否出現了不一樣的變化。“特發性脊柱側凸是一種比較容易篩查的疾病,家長的細心是早期發現的關鍵所在。”

據悉,新華醫院今年起打造覆蓋兒童至成人疾病預防與診治的脊柱中心,致力於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脊柱疾病的成人與兒童。這一項目還獲得例如新苗等多家社會公益組織的支持,可以對貧困患者予以費用的減免。

受訪專家: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脊柱中心主任、小兒骨科主任楊軍林

(責編:趙鵬、姚欣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