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洗衣機”也能引發爭吵 夫妻有效溝通有五個步驟

石邦俊

2018年10月24日15:13  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
 

在近期的心理咨詢中,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對夫妻的孩子在大學的種種生活中遇到問題,夫妻卻因孩子使用學校的洗衣機而發生了沖突。

案例故事

孩子走進了大學,因種種的不適應,學校建議家長陪讀一段時間。於是孩子的爸爸請假到學校附近的賓館住了下來,但並沒有讓孩子和自己一起住在賓館。

和孩子溝通后,爸爸明白了孩子不僅有人際關系的不適應,還有不知道如何洗衣服等生活問題。對此,爸爸沒有批評孩子,他意識到了這是父母在生活上對孩子包辦太多的結果。他鼓勵孩子手洗內衣等小件衣服,大件衣服用學校的洗衣機洗。

當爸爸把孩子學會用學校洗衣機洗衣服的信息通過電話告知孩子的媽媽時,沒有想到媽媽的情緒非常激動,並責問他為什麼讓孩子用洗衣機洗衣服。媽媽說爸爸讓孩子用洗衣機洗衣服的做法是對她的攻擊,是對她的報復行為。

爸爸對媽媽這種反應感到生氣,忍不住反駁媽媽:“你既然有這樣的潔癖,為什麼還喜歡在外面吃飯?外面的碗筷都達到你的衛生標准了嗎?孩子一人在外,大件衣服不用洗衣機的話,用什麼洗?這是現實問題。難道孩子用了學校的洗衣機就會被傳染上疾病嗎?”

一周后,他們在互相不服氣中走進了柳氏心理中心來做心理咨詢。

石邦俊在為咨詢者講解心理知識。(石邦俊供圖)

我:請問孩子的爸爸,當時聽到妻子因用學校洗衣機洗衣服的激烈語言,你的反應是什麼?

孩子的爸爸:當時我懷著喜悅的心情和她分享孩子會洗衣服的事情,我沒有想到她會用帶有激動情緒的語言來攻擊性我,並歇斯底裡表示不可以用公用的洗衣機洗衣服,太不衛生了。剛開始我盡可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但最終還是忍不住反駁她,為什麼出去吃飯就不考慮外邊的碗筷是否干淨,食品是否衛生?

我:請問媽媽,為什麼在聽到孩子用學校洗衣機洗衣服會有如此強烈的情緒?

孩子的媽媽:我覺得孩子用公共的洗衣機洗衣服不可以。衣服完全可以手洗,我覺得洗衣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現在不是孩子用不用學校洗衣機的問題,我認為爸爸是在挑唆女兒反對我,和我作對,他故意用這件事情挑舋我的底線,而不是他所說的是高興事。要知道他一貫覺得我用手洗衣服、把家拖得一塵不染都是過錯,他會用很凶的語氣和言語罵我,用凶神惡煞來形容他都不為過。說到外面吃飯的事更讓人生氣。他一向反對我和孩子去外邊吃飯,總是沖我們發脾氣,說難聽的話。可以說和他一起在外邊吃飯都是提心吊膽的。這是他們家的認知有問題,他們總覺得外面的飯菜都是不衛生的、會有健康危害﹔而在我們家,在我洗衣服和拖地時他會對我大吼大叫,也對我和孩子在外面吃飯十分不樂意,我也耿耿於懷。在我們家經常會出現激烈的爭吵,想想生活在這種家庭環境中的孩子,能處理和他人相處的問題嗎?

我:我們來問媽媽,是不是覺得隻要爸爸讓孩子用洗衣機就是故意在找你茬呢?

孩子的媽媽:是的,我認為他就是故意的。

我:我們問問爸爸,在孩子用學校洗衣機,爸爸真實的想法是什麼?

孩子的爸爸:當時,我很平靜,隻希望孩子能把衣服洗了,避免因為衣服有味道堆放在寢室而讓同學們有意見,我真沒有想到媽媽會這樣評判。我承認過去對她對洗衣服過度的行為有簡單粗暴的處理,但這一次在孩子用學校洗衣機的問題上根本就沒有想到媽媽洗衣服的事。還有我是希望她別太累,自己的腰部又不是太好,能用洗衣機洗衣服就用洗衣機洗,家裡也沒必要非一塵不染。原本是關心她的,但因自己的簡單粗暴的溝通方式給她造成了這麼大的傷害,今后我要改變自己一貫嚴肅的表情、不耐煩的表達方式。

孩子的媽媽:我也有錯,有些時候也不應該太較真,也不應該總用自己的標准強加於家人。我要學會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與情緒,降低自己的說話語調,也許更利於我的孩子與人相處。

我:現在大家都平靜了許多。從孩子的社會能力發展來說,父母和諧的相處模式才是最好的示范。

在愉快的氣氛中結束了這次長達兩小時的心理咨詢,夫妻兩人在輕鬆中離去,並和我約好下次見面的時間。

心理咨詢師有話說

為什麼夫妻之間總是用吵架解決家庭問題,而不是有話好好說?

我認為一般有三個層面的原因:

第一個層面是認知上的差異。因為每一個人來自不同的家庭,又有不同的個性和經歷,會潛在地形成自己的關於家庭和孩子的認知和評判標准。

第二個層面是表達自我情緒方式的差異性。女性常用想當然的方式認為伴侶應該知道自己的所需﹔男性希望伴侶告訴我怎麼做,不要讓我猜,不理解伴侶“矯情”背后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第三個層面是站在自我的立場上評判伴侶。在婚姻家庭中,大多數人會用和伴侶長期積累出來的不合理認知,來評判對方的行為和表達方式,繼而產生負性情緒。

那麼,夫妻間應該如何進行有效溝通,構建和諧家庭?在婚姻家庭的心理咨詢中,我一般採取以下幾個步驟:

第一步驟:澄清事件或行為是什麼。

第二步驟:理清夫妻雙方對事件或行為的認知是什麼,並給自我的情緒打分。

第三步驟:探究夫妻雙方的認知差異是什麼,改變自我認知的不合理性,達成共識。

第四步驟:引導夫妻雙方找出對伴侶不滿的源頭,時間上通常是在婚姻初期,或是在孩子出生后,又或是在小家庭和大家庭之間的家庭關系沖突中。

第五步驟:一起練習如何向對方表達自己的想法或情緒,以及如何回應,並根據自己的感受給對方所用的言語、語氣、表情等打分(10分制)。同時,要用中立、平和的態度解釋自己打分的想法與感受。

作者:心理服務基層科普講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石邦俊

本文由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高文斌進行科學性把關。

中國心理學會心理學普及工作委員會供稿

(責編:張萌、姚欣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