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傳統中醫的一部分,艾灸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推崇。特別是到了秋冬季節,天氣轉涼,很多人都會想到用艾灸來養生保健,以達到溫經通絡、補氣活血、祛濕排毒等目的。然而,在艾灸的過程中,不少人都因為操作不當等問題,出現了低溫燙傷,這是怎麼回事?該如何處理和預防這種燙傷呢?
10月20日,在安徽省蕪湖市繁昌縣峨山鎮一中醫館,學生在醫生的指導下學習醫學知識,感受拔火罐、針灸、艾灸等中醫文化的魅力。(楊華/人民圖片)
(聲明:凡帶有“人民圖片”字樣圖片,系版權圖片,受法律保護,使用(含轉載)需付費,歡迎致電購買:010-65363647或021-63519288。)
首先,讓我們來簡單了解一下艾灸。艾灸其實是中醫灸法的一種,操作者使用艾葉制成的各種艾灸材料,通過產生的艾熱刺激體表穴位或特定部位,借助灸火的溫熱、艾草的作用、經絡的傳導等激發、平衡經氣,以達到治療疾病、養生保健等目的。
為什麼艾灸時操作不當容易造成低溫燙傷呢?低溫燙傷是指皮膚長時間接觸高於體溫的低熱物體而造成的燙傷,比如皮膚接觸70℃的物體持續一分鐘,接觸60℃的物體持續五分鐘以上,接觸高於45℃的物體兩小時以上等都有可能出現燙傷。在艾灸的時候,局部皮膚要接觸加熱后的艾灸,於是這部分皮膚的溫度就會升高,熱量會進入真皮淺層,對真皮深層及皮下各層組織造成漸進性損害。
低溫燙傷和高溫燙傷不同,雖然看起來面積不大,皮膚上也僅有紅腫、水泡等表現,但在低溫熱源持續作用下,熱能會蓄積,並向深部傳導,嚴重者也會出現深部組織壞死等問題,需要數月至幾年時間才能恢復,並且容易留下疤痕,情況嚴重時甚至需要接受手術植皮治療。
哪些人群比較容易發生低溫燙傷呢?
1.老年人。老年人的皮膚厚度隨年齡增長而變薄。同時,隨著年齡增長,老年人反應變慢,皮膚神經末梢的敏感性下降,肢體感覺遲鈍,對熱和疼痛刺激的敏感性降低,所以即使操作正確,溫度、距離、時間等也合適, 仍有可能造成低溫燙傷。
2.患有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脈管炎、中風后遺症的人群以及需要長期臥床的人群。此類人群的末梢循環障礙神經功能受損,對溫度、疼痛等感覺的敏感度較低。
3.兒童。與成年人相比,兒童的皮膚比較薄、嬌嫩,在短時間內更容易發生深部皮膚損害。
那麼,如果在艾灸的時候發生低溫燙傷,該如何處理呢?一般來說,發生低溫燙傷后應該在第一時間用接近室溫、流動的冷水清洗患處20分鐘,以減少燙傷部位的余熱對皮膚組織的損傷,但不要用溫度過低的冰水,以免加重損傷。然后用接近室溫的冷水或生理鹽水浸濕紗布,冷敷患處。如果患處出現水泡,不要自行挑破,而應該去醫院進行清創處理,同時,切忌在患處涂抹醬油、醋、牙膏、潤膚霜、黃油等,以防創面感染。值得注意的是,艾灸引起的低溫燙傷難以通過觀察皮膚表面判斷,所以最好及時就醫,以免延誤治療時機。
此外,艾灸並非所有人都適合,而且艾灸對時間、技術、手法等也有一定要求。建議大家去正規醫院,請專業醫生進行艾灸。
作者: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醫學院兒科博士蔣本然
本文由中國科普作家協會醫學科普專委會主任委員王韜進行科學性把關。
“達醫曉護”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