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8歲的小王被診斷出一側股骨頭壞死已有2年了。經過1年多的保守治療,症狀非但沒有緩解,“一瘸一拐”的情況反而越來越嚴重。曾有醫生建議他做全髖關節置換手術,然而對於目前人工關節僅有15~20年的使用期限,小王始終心存顧慮,總想通過保守治療來拖著,晚一段時間再做手術,於是手術一拖再拖。最終,小王終於下定決心來到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找到了骨科教授張弛。診斷時,發現小王1年前的X線片上就可以看到股骨頭變形塌陷,關節間隙狹窄。在再次復查的X線上各種股骨頭壞死的晚期影像表現一一展現出來。對小王來說,唯有全髖置換才能解決他目前的困境。隨后,經過張弛教授團隊術前設計和測量,小王成功實施了全髖關節置換手術。術后小王髖部疼痛消失了,步態也恢復正常,又可以像健康人一樣工作、生活,還和女友如期舉辦了婚禮。
2017年5月30日,江蘇省淮安市盱眙縣明祖陵鎮明祖陵村殘疾青年葉海濤在家中開辦“愛心教室”。在校期間,他不幸患病上強直性脊椎炎,由於治療不及時,導致股骨頭壞死,雙下肢關節全部僵直。(顏懷峰/人民圖片)
(聲明:凡帶有“人民圖片”字樣圖片,系版權圖片,受法律保護,使用(含轉載)需付費,歡迎致電購買:010-65363647或021-63519288。)
相關數據顯示,我國股骨頭壞死患病總數達1000萬左右,多發於20至50歲的中青年,每年以約30~50萬遞增,更令人擔憂的是其發病年齡正呈現出逐年降低的趨勢。患者在遭受生理病痛的同時,還要遭受內心的煎熬,給家庭和社會增添了沉重的負擔。
絕大多數早期股骨頭壞死患者可能沒有任何不適,X片、CT等影像檢查很難發現。因此對於股骨頭壞死的高危人群,如有長期大量飲酒、大量應用激素或有髖部外傷史情況的人,有必要在專科醫生的指導下及時進一步檢查,切勿拖到疼痛難忍時才就醫。因為此時壞死往往已經發展到塌陷或將要塌陷的中晚期階段,很容易延誤治療時機,失去最后的“保髖”機會。
一般股骨頭壞死可以通過X線表現來對疾病的嚴重程度進行分期(也被稱為Ficat分期)。0-II期可採用保髖治療策略,主要包括控制體重、避免劇烈運動,以及減少負重、高壓氧、沖擊波等,以及鑽孔減壓,帶血管腓骨、髂骨移植等。III期以后股骨頭發生塌陷,保守治療很難奏效,建議進行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來治療。
幾乎每一位已出現症狀的中青年股骨頭壞死患者都會面臨“保髖”與“換髖”的選擇,他們中一大部分人和小王最初的想法一樣,對“換髖”存在顧慮,主要的問題在於人工髖關節的使用年限較短,或誤認為“人工關節的使用時間有限,失效后就無法治療”等。
對於上述提到的III期以及Ⅳ期股骨頭壞死患者,盲目嘗試“保髖”不僅會耗費大量金錢、精力、時間,還會因為股骨頭壞死導致的疼痛讓簡單的行走都會受到嚴重限制。長此以往,股骨頭壞死這一側肢體的骨質由於肢體活動減少,可能會發生廢用性骨質疏鬆。另一方面,股骨頭壞死到終末期,髖關節會繼發骨關節炎,對應的髖臼也會出現囊性變和磨損,這些情況都會增加未來採用手術治療的難度和復雜性,甚至影響手術效果。此外,由於一側髖關節痛增加了対側髖關節的負擔,原來好的關節也可能會出現問題。有些患者由於壞死側肢體短縮,兩側肢體不等長,時間久了會導致骨盆傾斜、脊柱側彎等,累及腰椎、脊柱出現問題,這就太得不償失了。對於已經接受過全髖置換的患者,如果在手術后多年出現問題,目前的技術和配套的材料完全可以再次更新原有的關節,讓其恢復正常功能。
目前,人工髖關節材料突破了以往的瓶頸,不僅假體的形態設計更符合人體的解剖結構,而且它們已經具備了更好的骨長入性能,體現了優異的生物相容性。同時,假體內襯界面也有陶瓷對陶瓷、陶瓷或鋯鈮合金對高交聯聚乙烯等多種選擇,使得關節磨損率較以前大幅降低。因此,如果使用合理的話,人工全髖關節可以獲得20年以上的使用壽命。
總之,對於中青年股骨頭壞死的終末期患者,切勿盲目走入“保髖”誤區。其實全髖關節置換並不可怕。
作者: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骨科副主任醫師、教授張弛
“達醫曉護”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