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參加醫療援滇任務,赴滇西北某縣人民醫院進行為期6個月的醫療援助。去的時候,當地正進行肺結核篩查,發現了不少肺結核患者,有的患者結核病灶已播散到肺外器官。作為一個泌尿外科醫生,筆者也碰到了一些泌尿系結核的患者。這些患者大多有肺結核的病史,或者有肺結核患者密切接觸史,結核杆菌在泌尿系統侵襲繁殖,造成泌尿系組織的破壞。
門診中也常會遇到一些反復尿路感染的病人,訴有尿頻、尿急、尿痛,尿檢發現有白細胞,接受抗感染治療后,症狀沒有緩解,或者僅有輕度緩解,換用其它抗感染藥物仍效果不佳,病史和檢查也沒發現尿路感染有何明顯誘因。但經詢問患者,發現既往有肺結核史,再檢查發現尿中結核杆菌呈陽性,最終診斷為泌尿系結核。可惜的是,其中有些患者,已被當做普通的“尿路感染”治療多時,疾病已經發展產生了嚴重的並發症,例如膀胱攣縮、腎積水、腎功能不全等,造成了無法挽回的損失。因此,久治不愈的尿路感染一定要警惕患結核的可能性。
2012年6月4日,在黑龍江省黑河市,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四醫院泌尿外科醫務人員在為患者做手術。(邱齊龍/人民圖片)
(聲明:凡帶有“人民圖片”字樣圖片,系版權圖片,受法律保護,使用(含轉載)需付費,歡迎致電購買:010-65363647或021-63519288。)
泌尿系結核的致病菌——結核杆菌
結核杆菌又稱結核分枝杆菌,為細長略帶彎曲的杆菌,大小為1∼4X0.4μm。分枝杆菌的細胞壁脂質含量較高,特別是有大量分枝菌酸包圍在肽聚糖層的外面。結核杆菌體內含有大量類脂質,佔結核菌干重的40%,細胞壁內含量最多,因其富脂外壁的疏水性之故,一般的消毒劑難以滲入,因此對外界環境有異常大的抵抗力。
被結核杆菌感染后的組織,在顯微鏡下會發生淋巴細胞浸潤、上皮樣細胞及巨細胞集聚,典型的組織病理改變為結核結節形成、干酪樣壞死、組織纖維化或鈣化。泌尿系統組織的這些病理改變就會引發相應的症狀,造成相應的后果。
泌尿系結核的臨床表現
泌尿系統結核主要表現為進行性加重的尿頻、尿急、尿痛,偶伴血尿的慢性膀胱炎症狀,有時會有消瘦、乏力、午后低熱、盜汗等全身症狀。大多數病人在被明確診斷為泌尿系結核前,都曾被按照“泌尿系感染”治療數月乃至數年之久,而各種抗生素治療都不能奏效。
腎結核的典型症狀往往首先並未出現在腎臟而在膀胱,故膀胱被稱為腎臟的“代言人”。少數病例因較早發生輸尿管結核性梗阻,膀胱炎症狀可很快消失,尿液實驗室檢查可無陽性發現,診斷比較困難。膀胱結核發展到晚期,結核病變從膀胱三角區逐漸蔓延到整個膀胱壁,結核結節相互融合並形成潰瘍。潰瘍廣泛侵入膀胱肌層,使膀胱肌層發生嚴重的纖維化,膀胱肌肉喪失舒張能力,容量縮小,這樣就造成了膀胱攣縮。這時,病人會有嚴重的尿頻、尿急、尿痛症狀,甚至出現尿失禁。結核病變還會影響上尿路,造成輸尿管和腎積水、腎功能不全等。
臨床上不應輕易確定慢性膀胱炎的診斷,特別是對於經久不愈的尿路感染,必須進一步查尋引起慢性膀胱炎的原因,而原因很可能就是結核。診斷需仔細詢問既往病史,尿液檢查有無抗酸杆菌,並借助現代影像學檢查及分子生物學技術,以便早期診斷和治療。此外,泌尿系統結核是全身結核的一部分,診斷要有整體觀,不可輕易滿足於泌尿系結核的診斷,要注意全身其它器官有無結核的可能。
泌尿系結核的治療
患者一旦被診斷為泌尿系結核,應進行抗結核治療,又稱抗癆治療,常用的藥物有異煙肼(INH)、利福平(RFP)、鏈霉素(SM)、吡嗪酰胺(PZA)、對氨水楊酸鈉(PAS)、乙胺丁醇(EMB)等。藥物治療應當遵循早期、足量、聯合、足期和規律的用藥原則。停藥標准包括:
1.全身情況已明顯改善,血沉、體溫正常﹔
2.排尿刺激症狀完全消失﹔
3.反復多次尿液常規檢查正常﹔
4.尿濃縮法查抗酸杆菌,長期多次檢查皆屬陰性﹔
5.排泄性尿路造影檢查病灶穩定或已愈合﹔
6.尿液培養,動物接種陰性﹔
7.全身檢查無其他部位結核病灶。
此外,對一些需要進行手術干預的病例,需要採用藥物與手術結合的療法,手術方式包括切除病變組織和重建泌尿道,原則是盡量保存正常組織、恢復生理功能,如腎切除術、腎部分切除術、輸尿管成形術、膀胱擴大術、輸尿管膀胱再植術等。
作者:復旦大學附屬上海市第五人民醫院泌尿外科副主任醫師王偉
“達醫曉護”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