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斷難產標准推后至"開六指" 新標准將促進自然分娩

龔莎

2019年01月21日14:35  來源: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1月18日電 (龔莎)最新一期《柳葉刀》(The Lancet)雜志介紹了一項新產程標准的研究結果,並配發評述,介紹了新產程的“張氏標准”。“張氏標准”的提出者正是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環境與兒童健康教育部和上海市重點實驗室主任的張軍教授。

點擊下載本組圖片

2014年底,助產士張琴(右一)在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婦產科醫院跟班學習無痛分娩。(潘海鬆/人民圖片)

(聲明:凡帶有“人民圖片”字樣圖片,系版權圖片,受法律保護,使用(含轉載)需付費,歡迎致電購買:010-65363647或021-63519288。)

2018年,世界衛生組織(WHO)發布的新版關於產程和分娩管理意見,在指南意見稿中指出:“允許有一個比較緩慢的產程進展,而不是通過藥物或其他醫療干預來加快分娩。”張軍教授的系列研究是該指南意見的主要循証依據之一。張軍教授說,新產程標准的推廣使用有望降低初產婦的剖宮產率,以及在分娩過程中催產素的使用率。

2018年12月,《柳葉刀》雜志發表了挪威的Stine Bernitz教授團隊開展了一項多中心整群隨機臨床試驗,該研究從2014年12月-2017年1月共招募11615名初產婦,主要目的是比較使用新產程和舊產程的兩組人群中剖宮產率的差異。這一結論也驗証了張軍教授團隊在21世紀初所提出的產程新標准。

產婦分娩是一個復雜的過程,產科醫生依賴於對產程是否正常有一個明確的判斷來進行管理。美國產科先驅Friedman教授於1952年,根據500例美國初產婦產程時限特征,將宮頸擴張規律及胎頭下降規律用曲線方式描記,並闡述了健康初產婦產程時限,這個曲線在過去的半個多世紀主導了產科管理。

張軍教授自上世紀90年代末就開始對產程進行研究,發現當今的產程與經典的描述具有很大的差別,並於2002年發表了第一篇相關論文,對舊產程提出了質疑。在后續的10年裡,他對產程進行了系列研究,並開展了一項納入超過23萬分娩的大規模觀察性研究,該研究確立了當今的產婦其產程顯著地慢於舊產程,並提出了新的鑒別難產的標准。該項研究結果在2014年被美國婦產科協會和國際母胎醫學協會採納,顛覆了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被全世界廣泛使用的舊產程標准。同年,中國專家對新產程的臨床處理達成《新產程標准及處理的專家共識》。

張軍教授介紹,過去初產婦的產程標准指的是,在子宮口開至3指(3厘米)后即進入產程活躍期,隨后按每小時1厘米的速度推進,如果達不到這個速度,臨床醫生就可以診斷為難產,進行干預。而剖宮產和使用催產素往往是使用最高頻的兩個醫學干預手段。

然而經過多項系列研究,張軍教授發現,宮口開3指后打多數初產婦並未進入產程活躍期,而要到了6指之后,絕大多數的婦女經入了產程活躍期,因此界定難產的標准需要大幅修改。

2018年,世界衛生組織(WHO)發布了新版的關於產程和分娩管理的意見,認為“孕婦在進入產程后需要被給予更多的時間來充分試產”。這是繼20多年前《正常分娩管理實用指南》之后,又一部重要的關於安全分娩的技術指南。在這份名為《促進良好分娩體驗的產程管理》的WHO指南意見稿中指出:“允許有一個比較緩慢的產程進展,而不是通過藥物或其他醫療干預來加快分娩。”張軍教授的系列研究是該指南意見的主要循証依據之一。

此次柳葉刀發表的研究結果中,挪威研究團隊盡管並未發現兩組人群中產時剖宮產率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但是產時剖宮產率均較該地區以往報道的水平有所下降。同期的雜志評論文章中寫到,由於全球各國剖宮產率差距較大,在挪威這樣剖宮產率原先已處於較低水平的國家已很難再進一步降低產時剖宮產率,然而在其他一些剖宮產率較高的國家地區,可能通過新產程標准的使用來減少不必要的產時剖宮產。

新產程的發現和推廣,其目的在於給予婦女更多的試產時間、降低初產婦的產時剖宮產率。張軍教授對此表示,通過臨床研究來指導臨床實踐是非常必要的,關注產程進展本身、減少不必要的產科干預,讓婦女有更充分的試產時間,在減少產時剖宮產的同時確保母嬰安全才是新產程以及WHO新指南推薦的最終目的。

受訪專家: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環境與兒童健康教育部和上海市重點實驗室主任張軍

(責編:趙鵬、姚欣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