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傷后會不會骨折?處理損傷應掌握“POLICE”原則

閆家智

2019年01月30日09:28  來源:人民網-人民健康網
 

扭傷、拉傷、挫傷在生活中多見,一般手腕、腳踝、肩膝關節及頸腰椎等部位較為多見。人摔倒時肢體著地或受到鈍器傷害便可能造成這些部位的損傷,程度較輕的損傷愈合也快些,不會殘留什麼后遺症。但對涉及到深層組織的急性挫傷,特別是懷疑有骨折可能的損傷,處理不好反而會適得其反,輕者會使症狀加重,受傷部位經久不愈,重者造成肢體殘疾,影響功能。

那麼,如果遇到急性的挫傷,我們該如何去識別是輕度的還是重度的損傷?有沒有骨折的可能呢?傷者自己有沒有可以自救的措施,或者周邊的熱心人怎麼去幫扶這位傷者呢?

首先要了解挫傷與骨折的不同之處

挫傷是由鈍性物體直接作用於人體組織而發生的非開放性損傷,組織在外表形態上沒有發生病變,但是組織內部結構發生微小廣泛的病變,皮下軟組織會出現血腫和炎性滲出,疼痛、局部腫脹、活動受限是常見的表現,但骨折同樣會有這樣的症狀,但更有其專有的體征,如果出現以下三種體征之一,就高度懷疑有骨折了。

1.畸形

簡單理解就是受傷部位的外觀出現了改變。

2.反常活動

本來固定的不能活動的部位,出現不正常的活動。

3.骨檫感或骨檫音

就是在活動時感覺到骨折斷端的摩擦感。

當然,這只是簡單地判斷,有些輕度的撕脫骨折或簡單的裂隙骨折是沒有這些表現的。需要進一步到醫院拍攝X光片來確診。

按照以上的特點,是挫傷還是骨折可以得到初步的判斷。下一步就是如何急救,損傷較輕的傷者自己可以做簡單的自救,而嚴重的損傷的傷者則需要身邊的人來幫扶。

POLICE原則

POLICE原則是2012年提出的國際推薦的損傷處理程序,按這五步法可以處理任何部位的損傷,最大程度的緩解症狀並早期康復。

P:Protect的縮寫,強調對受傷部位的保護,避免造成進一步傷害。根據不同的受傷部位可以選擇或自制一些簡單的繃帶、夾板、吊帶、支具等。如果有骨折的可能,就地使用木板、硬紙板等做成簡單的夾板固定受傷的肢體,腰椎扭傷的可以佩戴腰圍,摔倒或汽車追尾等造成的頸椎急性損傷,必須用頸圍領或相似的硬質頸托固定,防止進一步的頸脊髓損傷。

OL:Optimal Loading的縮寫,為什麼是“適當的負荷”而不是“休息”?休息在傷后短期(48小時)內很有用,但是持續休息可能導致組織失調、關節僵硬、肌肉萎縮,以及本體感覺障礙。適當的負荷會刺激愈合過程,因為骨骼、肌腱、韌帶和肌肉都需要一些負荷來刺激愈合。適當的活動量還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減輕肢體的腫脹。

I:Ice的縮寫,冰敷是一種簡單、廉價且有效的減輕疼痛方法,但冰敷要注意時間和方法,最好是把碎冰放在小塑料袋裡附在傷處,可以使受傷區域溫度降到10-13攝氏度,建議冰敷時間是20分鐘(不要超過60分鐘),如果需要可以2小時重復一次,直到疼痛明顯減輕。當然,如果有深靜脈血栓、出血、過敏或血循環障礙等的就最好不用冰敷了。外傷后若是想使用的熱敷、理療、膏藥、活血化瘀等方法,最好在48小時后再使用,否則會加重出血和水腫。

C:Compression的縮寫,加壓包扎的意思,在冰敷過后對受傷部位利用彈力綁帶等加壓包扎,以減輕局部組織的出血和滲出。可以在傷后72小時內重復使用,當然,要注意壓力適中,否則會有循環障礙的可能。

E:Elevation,抬高患肢,受傷部位高於心臟來減輕肢體的腫脹,下肢的外傷可以平臥后下肢墊高,手外傷的可以把手抬高並高於心臟。

POLICE急救步驟與早期的RICE步驟有了一定的改進,但原則上是一致的,是每個人在傷后可以主動採用的最簡單最有效的方法。當然,這只是簡單的自救方法,如果懷疑有韌帶撕裂或骨折可能,還是要到醫院去做X線攝片等檢查才能得到最好的治療。

本文由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骨科行政副主任、主任醫師閆家智進行科學性把關。

(責編:趙鵬、張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