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環境后抑郁、焦慮、惆悵?可能是適應障礙在作怪

倪開濟 

2019年02月22日15:42  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
 

一位37歲的已婚男性Z,在國內知名公司任職,有一6歲的兒子。 3個月前,因業務發展需要Z被派往該公司的外地分公司任職,同時升任業務副總經理,妻子則帶孩子在原居住地上學。在新公司工作1個月后,由於工作觀點和和思路不一樣,Z與總經理及另一名副總經理常常發生沖突,感到很難推進工作,因為職位的遷升,Z逐漸開始懷疑自己是否有能力勝任這一崗位。他自己調整了2個月,但情況卻越來越糟糕。工作時有明顯的無力感,下班后待在家裡不想動,因為沒有家人和熟悉的朋友在身邊,甚至有時隻能靠飲酒來排解自己的情緒,睡眠狀況和工作效率均受到了明顯的影響。於是Z到心理科就診,考慮診斷為“適應障礙”。Z先生怎麼也沒想到,升職為他帶來了這樣的煩惱。

點擊下載本組圖片

2017年3月1日,心理咨詢師在對社區矯正對象進行心理輔導。

(牛路/人民圖片)

(聲明:凡帶有“人民圖片”字樣圖片,系版權圖片,受法律保護,使用(含轉載)需付費,歡迎致電購買:010-65368384或021-63519288。)

隨著新的一年到來,很多人面臨著變換工作、學習環境,改變原有的生活方式等等,在這一類人群中可能就會出現如同Z先生一樣的困擾,也就是“適應障礙”。

適應障礙是一種主觀痛苦和情緒紊亂的狀態。一般都是因為近期有明顯的生活改變,或一些刺激性事件的發生,導致患者出現影響社會功能的一種狀態。症狀持續至少1月,但一般不超過半年。

通常適應障礙的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主要表現為情緒障礙,包括抑郁、煩躁、害怕、不知所措等。適應障礙的臨床表現大致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抑郁型,這是成年人中最常見的適應障礙類型,表現以抑郁症狀為主,但比抑郁症為輕,病人出現哭泣、沮喪、無望感等﹔

2.焦慮型,以敏感、煩躁、緊張為主要表現﹔

3.混合情緒型,同時有抑郁、焦慮及其他情緒異常,但從症狀的嚴重程度來看,比抑郁症和焦慮症為輕﹔

4.品行異常型,這種類型多見於青少年,主要表現為不符合社會道德規范或法律規范的行為,如偷竊、逃學、破壞公物、打架、縱火等﹔

5.情緒和品行混合型,即既有情緒異常,也有上述品行異常表現﹔

6.軀體型,其主要症狀為疲乏、頭痛、背痛或其他不適,而這些症狀需通過檢查排除為某種軀體疾病的可能﹔

7.工作抑制型,主要表現在工作能力方面,如某患者原來工作能力良好,近來突然難以進行日常工作,比如不能學習和閱讀資料,不能寫東西或不能作報告等,而患者在情緒上並無抑郁或焦慮症狀﹔

8.退縮型,表現為社會性退縮而不伴有抑郁或焦慮情緒﹔

適應障礙的病因是什麼?一般認為應激源(即明顯的生活改變或刺激性事件)的存在導致了適應障礙的發生,應激源可以是突然發生的事情,如天災人禍,也可以是緩慢發生的人際關系、健康狀況、法律糾紛等。

其次,人的個性心理特點也起著重要的作用。在同樣的應激源狀態下,有些人適應良好,有些人適應不良。這就說明個體的性格特點是病情發展的重要因素。

那麼,患者應該如何治療適應障礙?

首先,對於一些症狀較輕的人,再改變環境或消除應激源后即可恢復。

其次,心理治療是比較常用的選擇,支持性心理治療可以對改善不良行為及恢復社會功能有所幫助。

如果情緒異常比較明顯,為了加快症狀的緩解,可以輔助予以抗焦慮及抗抑郁藥物治療。需要注意的是,藥物的使用需要專業的精神心理科醫生指導。

總的來說,適應障礙在生活中較少受到人們的重視,多被人們冠以“思想病”“能力差”等等,如果不能正確應對,往往會演變為嚴重的情緒障礙。所以,積極面對自己的情緒問題,主動做出改變才會讓自己的心理健康得到保証。

作者: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心理醫學科醫師倪開濟 

本文由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心理醫學科主任駱艷麗進行科學性把關。

“達醫曉護”供稿

(責編:張萌、姚欣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