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產寶寶早期干預很重要 或能趕上正常兒童發育

孫穎

2019年02月26日08:17  來源:人民網-人民健康網
 

隨著新生兒重症監護技術和圍產醫學的迅速發展使得早產兒以及一些其他類型的高危兒的存活率有了明顯的提高,但是隨之而來的是早產兒存活質量的問題。

據國外的報道,大約10%∼15%的極早出生兒發展為腦癱,他們中的30%∼60%有認知障礙。在體重<2.0 kg的新生兒中有2.6%∼10.0%有生長發育方面的缺陷。

對於早產兒來講,他們錯過了在妊娠后3個月子宮內大腦呈指數增長的關鍵時期,而且在妊娠的24∼40周是大腦最易受損的時期,所以出生后大腦發育不但不成熟,而且極易受宮外各種不良環境的影響,導致各種並發症的發生。就腦癱的患病率而言,高危兒就比正常的新生兒高30倍。

正常新生兒出生時腦重約370g,6個月時為700g(佔成人腦重的50%),2歲時為成人的3/4,4歲時腦重為出生時的4倍,已與成人相近。由此看出2歲內是大腦發育最快的時期,而且在這個時期大腦具有較高的可塑性和代償性。

在這個時期根據大腦發育的生理特點,如果及時有效地給予早產兒豐富有益的環境刺激以及身體機能方面的鍛煉,那麼早產兒的生長發育將會有明顯的進步。

早產兒早期干預的實施

早期干預是一種有組織、有目的、豐富的外界環境的教育活動,用於發育偏離正常或可能偏離正常的嬰幼兒,通過這種措施,可望使這些兒童的智能有所提高,或趕上正常兒童的發育。

早期干預的方法包括:觸覺、視聽覺、嬰兒撫觸操等刺激﹔手功能訓練,引導抓取不同質地、大小、形狀的玩具,鍛煉上肢精細功能,刺激其手指感覺﹔前庭功能訓練,運用懸吊裝置左右側翻、搖床、舉高等方式訓練患兒前庭功能﹔肌張力訓練﹔粗大運動訓練,通過翻身、抬頭、雙手支撐等方式進行粗大運動訓練。

干預過程中發現,在以家庭為基礎的早期干預中,通過父母對小兒行為和發育的了解,以及出院后在家中與小兒親密的接觸,不但緩解了父母對孩子行為和發育的憂慮,而且建立了良好的母嬰關系。

早期干預在實施過程中不但需要醫護人員作出努力,而且更需要家庭的支持與協助,隻有家庭成員及時發現高危兒的生理缺陷才可以在關鍵期內對高危兒進行干預,收到最佳的效果,減輕社會的負擔,增加有缺陷兒童在社會生活中的自信心。

本文由海南省婦幼保健院兒童康復科副主任醫師孫穎進行科學性把關。

(責編:趙鵬、姚欣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