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中午,我們在一個居民小區出診,接到主訴:“老人突發昏迷”。調度員通過電話評估患者已經發生了心臟驟停,於是做了電話指導心肺復蘇。
救護車組趕到患者家裡時,老人全身皮膚青紫,沒有意識,患者的女兒正在給患者做胸外按壓和口對口人工通氣。
我們接手搶救以后,我便問患者女兒:“老人是怎麼發的病?”
“我也不知道,我正給她喂飯的時候,她突然沒有回應了。”患者女兒哭著回答。
我接著問:“老人有沒有被嗆到?”
“沒有。”患者女兒回答。
“老人平時有什麼疾病?”我接著問。
患者女兒回答:“中風,已經有三年了。”
護士接好了監護儀,心電圖顯示為一條直線。讓護士接替了胸外按壓,便去准備氣管插管。
物品准備完畢,我檢查了患者的口腔,隻有少許食物殘渣,便開始了氣管插管。插管過程非常順利,隻用了幾秒鐘的時間。然而,就在我捏球囊給患者通氣的時候,發現氣道有明顯的阻力,經過幾次按壓后,氣管裡出現了很多面條。
“氣管導管插到胃裡了?”護士問我。我沒有說話,只是心裡疑惑,我明明是看清楚氣道導管進了聲門。可是氣管導管裡的面條越來越多,甚至是噴涌而出。於是我立即拔除了氣管導管,准備重新插管。等我再次用喉鏡挑開聲門時,發現患者氣管裡確實是有很多面條。
我這才堅信氣管導管沒有插錯位置,而且老人確實是在吃飯的時候被食物噎到的。重新插了管,清理了呼吸道,也盡力搶救了半個小時,然而患者並沒有能被救活。
2015年11月17日,山東省臨沂市沂南縣雙堠鎮孫家峪村的老人杜元法正在給癱瘓在床的老伴周玉愛喂面條。(杜昱葆/人民圖片)
(聲明:凡帶有“人民圖片”字樣圖片,系版權圖片,受法律保護,使用(含轉載)需付費,歡迎致電購買:010-65368384或021-63519288。)
仔細回想,這個案例對於醫護人員來說有很多可以總結的地方:
1.有中風后遺症的老人,多伴有吞咽功能障礙,在進食的過程中出現突發昏迷,即便沒有明顯嗆咳和呼吸困難,還是優先懷疑氣道異物梗塞。
2.氣管插管后導管內出現食物,通過食物的氣味和性狀也能判斷食物來自於食管還是氣管。通常來自於食管反流的食物,多有胃酸的酸臭味,而來自於氣管的食物,多混有泡沫。
對於非醫護人員來說,這個案例也具有重要的警示作用——吃東西時發生氣道異物梗塞其實是件非常危險的事情。氣道異物梗塞是指呼吸道被異物完全或幾乎完全堵塞,如無及時施救,患者很快就會死亡。急救方法雖然重要,但氣道異物梗塞的預防更為重要。
堵塞氣道的異物通常有食物、脫落的牙齒、假牙、玩物和嘔吐物等,食物是最常見的一種。在實際急救工作中,被湯圓、年糕、餃子、饅頭、大塊的肉類、長面條、堅果、大塊的水果、果凍等堵塞氣道而窒息的病人非常多,而且多見於伴有吞咽功能障礙的老年人,例如患有中風后遺症和老年痴呆。
那麼,是不是隻有患吞咽功能障礙的老人才容易發生氣道異物梗塞呢?並非如此。三歲以內的兒童,在嬉戲、打鬧和哭泣時,發生氣道異物梗塞的情況也很多﹔普通人吃東西時說話、大笑、顛簸、摔倒等,也可能發生氣道異物梗塞。
為什麼在吃東西的時候容易發生氣道異物梗塞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人體吞咽的生理功能。人體在吞咽時舌根會后墜,有一塊軟骨(即會厭)會蓋住氣道入口,防止食物誤入氣道,這也就是我們在吞咽食物時不能同時說話和呼吸的原因。
如果是有吞咽功能障礙的病人,吞咽的動作會變得遲緩,如果喂食的速度快於吞咽的速度,就會導致食物蓄積在咽喉,就有可能在呼吸時出現食物被吸入氣管的情況,發生堵塞。因此,對於有吞咽功能障礙的老人,在喂食的時候一定要有耐心,切不可著急,而且要盡量喂食流質或半流質飲食。
此外,1歲以內的嬰兒發生嗆奶的情況也非常多見,究其原因,多數是因為奶瓶的出奶速度過快,超過了嬰兒吞咽的速度,所以應避免使用流量過大的奶瓶喂奶。普通人平臥位進食也易發生梗塞,因此進食時,應盡量採取半臥位或坐位進食。
如何預防氣道異物梗塞呢?其實很簡單:食不言寢不語,細嚼慢咽不著急。
作者:雲南省急救中心主治醫師周國忠
本文由上海市科普作家協會醫療健康專委會主任委員王韜進行科學性把關。
“達醫曉護”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