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互罵群”到“夸夸群” 年輕人到底在宣泄什麼?

人民網 趙鵬

2019年03月20日08:11  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
 

最近,“夸夸群”在很多年輕人群體中火了。在“夸夸群”裡,不管你說什麼,都會受到其他群成員的夸獎:各種夸、直接夸、隨便夸。這種“沒有規則的規則”不禁讓人聯想起曾經同樣風靡於部分年輕人群體中的“互罵群”:各種罵、直接罵、隨便罵。“夸夸群”或“互罵群”當然是在互聯網時代,信息技術催生的產物之一,但年輕人如此樂此不疲地進行一些無厘頭的“互夸”或“互罵”,究竟是為了什麼?

在某即時通訊軟件中搜索“夸夸群”得到的結果。(軟件截圖)

“隨著生活方式、社會環境的改變,很多年輕人面臨‘壓力山大’卻又無處宣泄的問題,而‘夸夸群’和‘互罵群’則提供了一種宣泄壓力的平台。”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應用心理碩士唐義誠表示,“宣泄壓力的第一步是‘被傾聽’,而‘夸夸群’和‘互罵群’的內部設定決定了不管發言者在群裡說什麼,都會有人回應,這也就意味著發言者無論表達什麼情緒,都會‘被傾聽’,這樣有利於發言者從壓力中走出來,更好地反思壓力產生的原因、找到處理壓力的方式等。”

“宣泄壓力”這種需求促進了“夸夸群”與“互罵群”的出現,而這兩種群出現的前提和條件則是互聯網時代特有的“私密空間”。唐義誠認為,“群成員在群裡進行‘互夸’或‘互罵’這種情境,從表面上看是一種簡單的社交活動,但事實上,由於大多數群成員彼此互不相識,採用‘匿名溝通’的方式進行交流,所以這兩種群實質上屬於一種‘私密空間’,發言者在這裡擁有了直抒胸臆的勇氣,並不需要像在現實生活中一般謹小慎微,而其他群成員則充當了回應、反饋的角色。”

“‘夸夸群’與‘互罵群’的出現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合理宣泄壓力有利於身心健康,能夠避免出現抑郁、焦慮等心理問題,科學研究也証明,良好的心理狀態能夠預防高血壓、冠心病等生理疾病。”唐義誠指出,“值得一提的是,與‘互罵群’相比,‘夸夸群’更有利於將發言者的心態朝積極方向改變。在‘夸夸群’中,發言者可以從別人口中找到自己窘迫處境的積極方面,進而能夠更全面、更樂觀地看待問題,也更容易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同時,‘被夸’本身就是一種補充正能量的方式,更容易讓人們擁有積極情緒。”

不過,過分依賴這種群也有消極影響。唐義誠提醒,“在面對壓力時,切勿過分依賴‘夸夸群’或‘互罵群’。以‘夸夸群’為例,這種群總能在第一時間讓發言者感覺良好,進而‘逃離’負面情緒,長此以往,發言者就會習慣於通過這種方式獲得自認為良好的情感體驗。但這種方式一方面會讓人難以找出問題的關鍵,進而不利於解決問題,正如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瓦克斯納醫學中心的心理學家索菲·拉扎魯斯所說,通常情況下,人們對某種情況的第一反應(原始情緒)往往不是問題,而他們對第一反應的反應(第二情緒)才是問題所在﹔另一方面也會讓人對積極情緒產生依賴感,而過度依賴積極情緒會增加壓力,更容易讓人產生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正如墨爾本大學心理學家布羅克·巴斯蒂安所說,那些期望他們永遠快樂、從不悲傷的人,會更頻繁地經歷壓力、焦慮、抑郁和悲傷等消極情緒狀態。”

唐義誠建議,宣泄只是處理壓力的暫時手段,年輕人更應該學會將壓力控制在合理范圍內,具體可以做到以下幾點:

1.不要把當前壓力投射到未來。很多人都有思考未來的習慣,但過度“未雨綢繆”會加重焦慮的程度。正確的做法是將主要精力集中在解決當前問題上,不要過度為未來擔憂。

2.正確對待工作和休息的關系,不要犧牲休息的時間。超額工作不僅會帶來精神上的壓力,也會使身體疲憊不堪,進而導致工作效率低下,此時如果繼續工作,可能使人陷入惡性循環,正確的做法是暫停工作,並進行充分休息。

3.不要試圖一次性解決所有問題。有些人在面對很多問題時,希望能夠一次性解決,結果導致自己手忙腳亂,進而壓力倍增。正確的做法是按照事情的重要程度、緊急程度等進行排序,理清自己的思路,然后逐一處理。

4.不要忽視自己的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一樣,心理健康也是需要呵護和保養的,切勿過度高估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遇到問題或麻煩時,不要對自己太苛刻,可以尋求朋友的幫助或家人的安慰,必要時應該及時咨詢心理醫生。

5.不要強求生活一帆風順。在生活中,很多事情無法預測,更無法保証,偶然與必然、成功與失敗都是生活的組成部分。隻有正確面對生活中的“不確定”,才能更好地處理壓力。

文字支持: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應用心理碩士唐義誠

學術支持:中國心理學會心理學普及工作委員會、全國心理服務基層協作網

本文由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高文斌進行科學性把關。

(責編:趙鵬、張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