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級別膠質瘤並非“不治之症” 需走出治療誤區

2019年03月26日08:18  來源:人民網-人民健康網
 
原標題:低級別膠質瘤並非“不治之症” 需走出治療誤區

低級別膠質瘤一般指WHO1∼2級的膠質瘤。這類腫瘤多發於年輕人,約90%是由於癲癇發病,或者患者在體檢中偶然被發現。在現有的醫學條件下,膠質瘤還難以實現治愈,成為困擾許多患者及其家屬的一道難題。雖然這一疾病目前尚難治愈,但在手術切除基礎上進行的綜合治療為患者長期高質量生存提供了可能。當前,低級別膠質瘤患者及家屬在治療上還需克服“治與不治一個樣”“切多切少一個樣”等誤區,以利於更好地治療這一疾病。

低級別膠質瘤生長緩慢,一般每年生長2.2-5.5mm,經過約4-5年的靜止期之后,惡性轉化進入快速增長期,產生明顯的神經系統症狀變為高級別膠質瘤。

我們都知道,腦組織都有各自的功能,如手術影響到重要功能區,會產生相應的神經功能障礙,進而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

對於膠質瘤這種浸潤生長的病變,雖然其惡性程度較低,但如果切除程度不足,殘留病灶遲早會復發,甚至更快進展為高級別。低級別膠質瘤最后大多因為惡性進展為高級別膠質瘤而影響生命。

雖然部分患者發現低級別膠質瘤時身體沒有任何不適,但建議一旦發現應盡早手術,不要觀望。有關臨床証據顯示,手術可以延緩或者避免病情惡性進展、甚至實現臨床治愈。

一般來講,在手術治療過程中最好能實現根治性切除,如果為了保留運動或語言等重要功能,不能根治性切除,就需要接受術后的某種形式的輔助治療,從而延緩病情復發及惡性進展,爭取患者長時間、高質量帶瘤生存。

此前部分患者在治療低級別膠質瘤時存在一些誤區,例如:“切多切少都一樣”“犧牲功能換取病灶全切”等,事實証明,這些認識和做法並不能讓患者最大程度受益。

近年來,在我國,膠質瘤已經逐漸成為一個成熟的亞專業,很多醫院有專門的醫生(團隊)來從事膠質瘤的綜合治療工作。越來越多的臨床醫生對膠質瘤的規范化治療有了新的認識。在多種手術輔助手段的輔助下,在盡量保障患者神經功能安全基礎上,最大程度地切除腫瘤是膠質瘤手術的目標。術后即刻或者術后72小時內的磁共振影像可最准確客觀的評估切除程度。

作為患者及家屬,在手術后的輔助治療方面也應當對一些治療誤區有充分的認識。手術后輔助治療的指導,目前的指南認為患者小於40歲且達到影像學全切的腫瘤可以規律復查暫不后續治療,其他情況均需要接受某種形式的輔助治療。然而臨床實踐中,很多患者切除程度沒有得到客觀評估,甚至沒有得到規范的輔助治療,最終影響患者總的生存時間。

對於膠質瘤術后病人,要配合醫生進行術后規范隨訪。目前,低級別膠質瘤患者推薦每半年隨訪一次,出現問題及早應對。臨床實踐中,有些患者再次出現症狀后才去醫院繼續診治,這時大多已經貽誤了最佳的處理機會。

患者應該對低級別膠質瘤的治療有積極正確的認識:它不是“不治之症”,患者治與不治生存期差別巨大﹔手術切除方面也存在很多策略,並不是很多人認為的“切多切少一個樣”。此外,低級別膠質瘤的治療不單是外科手術切除,還要靠術后放化療等綜合輔助手段予以配合。

專家簡介:

孫國臣,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神經外科副主任醫師,神經外科學博士。

擅長:腦腫瘤的手術治療,尤其是功能區膠質瘤精准外科手術治療。腦外傷、腦出血的手術及術后綜合處理。

(責編:趙鵬、張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