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讓人歡喜讓人憂 進食障礙可能源於焦慮、創傷

桑紅

2019年04月02日13:23  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
 

絕大多數人都喜歡食物,並且享受吃東西這一過程,但是有時候,食物也會引發焦慮。我們所熟知的戴安娜王妃,曾經是一位進食障礙患者,這種病讓她備受折磨。那麼,進食障礙究竟是一種怎樣的疾病?

進食障礙是一種會嚴重威脅到自身生命安全的精神疾病。它是以進食行為異常為顯著特征的一組綜合征,主要包括神經性厭食症和神經性貪食症,兩者均屬於精神類障礙。其中進食障礙以女性居多,男性的發病率也在不斷的上升。

神經性厭食的主要特征在於,患者用各種節食的方法有意使體重過低,低於正常標准,且其對體重的增加有恐懼感,拒絕保持最低的標准體重。神經性厭食症是進食障礙中最嚴重的一種,它會帶來長期的后果,並在精神疾病中死亡率最高。

相反,神經性貪食的特點就是反復出現的暴食以及暴食后不恰當的抵消行為,這種抵消行為可能是催吐、濫用利尿劑或瀉藥、節食或過度運動等。神經性貪食是一種內心的惡性循環,即:暴食-內疚-抵消性行為。催吐對身體的傷害極大,它會影響身體內的電解質平衡,導致心律不齊,還可能會引發心臟驟停﹔另外,催吐還可能會導致胃酸逆流,侵害食管、喉嚨,還可能永久性地傷害牙齒。

很多年來,進食障礙的起源一直被認為是心理的問題,這樣的認知讓很多人誤以為進食障礙不需要治療。

實際上,進食障礙隱形的影響因素是生物學因素。厭食症的遺傳度要高於貪食症。我們腦裡有信號刺激,也有神經化學,這些神經化學發出跟飢餓和食欲有關系的信息,腦裡的其他部分對這些刺激做出反應﹔罹患進食障礙的病人的大腦不能識別這些信號刺激。同時他們的身體也無視這些信號,所以他們能長時間忍受飢餓,他們對飢餓的反應很淡漠,接著會遭受很多痛苦。遺傳基因會影響人的一些個性特征,大部分厭食症的病人,小時候可能就有霸道、完美主義和強迫性行為。

進食障礙的誘發因素是心理和社會文化因素。這些心理和社會文化因素可能是,患者的工作或是學習上帶來了很大的壓力,也可能是來自患者對自己不滿、親人離世,經歷了很多心理上的創傷,也可能來自性虐待等等。進食障礙患者的人格特征多為敏感、低自尊、焦慮、完美主義等特質,在日常生活中多呈現焦慮的特征。研究發現,同伴之間的相互比較及對於“瘦”的過分追求,是大部分患者患有進食障礙的重要影響因素。

和抑郁症、精神分裂症一樣,導致進食障礙的遺傳基因是不明確的,很多遺傳基因都會對進食障礙產生影響。由於進食障礙的原因不具體,所以沒有特定的藥物能夠用來治療進食障礙。

研究發現認知行為療法對於治療進食障礙有著重要的意義,行為和認知的改變可以明顯消除進食障礙的症狀。家庭因素對於進食障礙的發生有著深遠的影響,因此,家庭治療對於治療進食障礙有很明顯的效果。在意識層面,進食障礙患者想改善他們的體驗,改善他們的身體,而在潛意識裡,他們在尋找愛、渴望別人的尊重,他們希望比別人更好。因此,精神分析治療對於進食障礙也有一定的作用。

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接納父母的不完美,接納生活的不完美才是真正的生活。希望所有的進食障礙患者可以終獲健康人生。

作者:吉林省長春市心理醫院(長春市第六醫院)精神科主任醫師桑紅

“達醫曉護”供稿

(責編:張萌、姚欣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