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脂肪肝患者來說,隻注意飲食結構的調整是遠遠不夠的,脂肪肝的治療還需要運動和藥物的協同。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有關脂肪肝運動和藥物治療的相關知識。
規律運動應講求技巧
對於大部分脂肪肝患者來說,如無嚴重的並發症,均應積極進行規律運動。對於肥胖、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營養過剩狀態所致的脂肪肝患者而言,運動療法效果最佳﹔但對於營養不良、甲狀腺功能亢進、慢性消耗性病,以及藥物、毒物所致的脂肪肝患者,或者合並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腎功能不全、重度高血壓等嚴重疾病患者,則不可貿然運動和鍛煉。在制定運動方案前,需請專業醫生對患者身體情況進行評估,以評判運動療法的效果及其安全性。
所以說,運動一定要量力而行、持之以恆,才能達到效果。具體而言,脂肪肝患者的運動選擇應包含以下要素:
1.選擇合適的運動項目。應根據患者的年齡、性別、體重、原來的運動量大小、心肺腦骨骼功能情況、工作生活狀態、興趣愛好等,選擇合適運動項目,應主要選擇有氧運動和耐力運動,如騎車、慢跑、游泳、做操、跳舞、太極拳、乒乓球、羽毛球等。
2.選擇合理的運動強度和頻率。有氧運動應每周3~5次,每次堅持30分鐘以上,運動時目標心率應維持在每分鐘“170-年齡”左右,最多不能超過“200-年齡”。運動后,如果疲勞感在10~20分鐘消失,說明運動量剛剛合適。
保肝治療需綜合考慮
在脂肪肝的綜合治療中,保肝藥物是一種輔助但是不容忽視的治療措施,主要應用於伴有轉氨酶升高的脂肪肝患者,而對於肥胖、酒精濫用、代謝綜合征等病因有效控制之前或者病因控制之后仍無法逆轉的脂肪肝患者,必須應用保肝抗炎藥物。
脂肪肝治療藥物分為以下幾類:
1.抗炎類,主要是甘草酸制劑,如異甘草酸鎂注射劑等,能夠抑制炎症因子的產生,且具有免疫調節作用﹔
2.修復肝細胞膜類,代表藥物有多烯磷脂酰膽鹼,它可以保護修復肝細胞膜,促進肝細胞再生﹔
3.解毒類,如還原型谷胱甘肽、N-乙酰半胱氨酸等,能夠參與體內三羧酸循環及糖代謝,激活多種酶,減輕組織損傷﹔
4.抗氧化類,如水飛薊素、雙環醇等,能夠抗脂質過氧化,增強肝細胞膜的抵抗力。
5.利膽類,適用於合並膽囊炎、膽石症、肝內膽汁淤積等患者,主要有熊去氧膽酸、S腺苷蛋氨酸、膽寧片等。
那麼,保肝藥物應該如何選擇呢?醫生會根據不同的病因、分型、分期、病程、合並、重要臟器功能情況等,制定相應治療和隨訪方案。一般而言,保肝藥物不得聯用超過兩種,一般療程在半年以上,用至肝功能指標正常或者影像學檢查提示脂肪肝消失為止。單純依賴保肝藥物而不改變不良生活習慣,或者濫用多種保肝藥物的做法都是應該避免的。
對於脂肪肝患者而言,尋找可能的病因或誘因非常重要,尤其要重視一些容易被忽略的因素,如慢性長期飲酒、正在服用其他藥物、不科學的節食減肥方式、長期接觸工業毒物等,將這些誘因病因找到並去除,就是最重要的保護肝臟的治療措施。此外,戒酒對於治療酒精性脂肪肝非常重要,一般戒酒后3個月,肝酶學指標基本恢復正常,肝內的脂肪沉積基本消退﹔由藥物引起的脂肪肝,在停用可疑藥物后2~3個月或可完全恢復正常﹔對於飢餓減肥、長期熱量攝入不足引發的脂肪肝,在合理膳食、補充足夠的蛋白質、氨基酸、葡萄糖之后,肝臟脂肪病變亦可迅速逆轉。
合並其他疾病這樣做藥物治療
很多時候,脂肪肝不是一個孤立存在的疾病,往往合並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等,並且,脂肪肝與合並症之間往往相互影響。因此,我們應選擇一些有針對性的藥物,可以兩病甚至三病同治。以下介紹三種脂肪肝合並其他疾病的藥物治療方法:
1.脂肪肝合並高脂血症的藥物治療。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英文簡稱LDL-C)是心血管病重要的危險因素,他汀類藥物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的一線藥物,長期服用可以降低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死亡率,並可能延緩肝纖維化的進展。與肥胖、糖尿病相關的脂肪肝,往往合並高甘油三酯血症,對此,貝特類藥物是研究最多、療效最為確切的降甘油三酯血症的藥物。
2.脂肪肝合並糖尿病的藥物治療。脂肪肝與糖尿病是一對“難兄難弟”,常常“狼狽為奸”、共同發展,摧毀人的健康。改善胰島素抵抗的藥物,包括雙胍類(二甲雙胍),胰島素增敏劑(羅格列酮、匹格列酮),餐后血糖調節劑(阿卡波糖),以及新型的改善胰島素抵抗的藥物如DPP-4抑制劑等。若效果不佳可加用促胰島素分泌劑(如格列美脲等磺脲類藥物),仍控制不佳或合並腎病等並發症時應考慮胰島素治療。
3.脂肪肝合並高血壓、冠心病的藥物治療。首先是降壓藥物的應用,首選的降壓藥為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英文簡稱ARB),控制不佳時可以加用鈣離子拮抗劑(英文簡稱CCB)﹔其次是阿司匹林的應用,長期服用阿司匹林可以預防冠心病、缺血性腦卒中的發生。存在轉氨酶升高或肝炎活動的患者,服用阿司匹林也是安全有效的。研究表明,長期服用阿司匹林可以降低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結直腸癌和肝癌的發病風險。
作者:復旦大學附屬華東醫院急診內科主治醫師韓蕊
本文由中國科普作家協會醫學科普專委會主任委員王韜進行科學性把關。
“達醫曉護”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