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故事情節、出場人物均屬虛構)
鄭秀才這次沒有中舉,無奈之下離京回鄉,回到鄉裡,發現母親竟患上了眼疾,開始視物不清。鄉裡人告訴他,自從他進了京,他的母親為了給他做幾件新衣裳,就更勤於紡織,日夜織布,可能正是由於操勞過度才導致眼睛出了問題。鄭秀才心想,自己自幼喪父,家中都是靠母親的針線活維持生計,母親的眼疾更是因自己而患,於是他到處求醫問藥,下定決心要治好母親的病,但不知吃了多少藥,母親的病始終沒有好轉。
2018年11月22日,在江西省峽江縣福民鄉婁屋得村,菊農正在基地採收杭白菊。(曾雙全/人民圖片)
(聲明:凡帶有“人民圖片”字樣圖片,系版權圖片,受法律保護,使用(含轉載)需付費,歡迎致電購買:010-65363647或021-63519288。)
一日,鄭秀才去拜訪鄉裡一些德高望重的老人,一位老人得知了他的遭遇,便告知他,“從村口出去,沿著溪流往竹林深處走,有一間茅草屋,裡面住著一位隱士,聽說他隱居前曾游遍四海,無所不知,沒准他能治好你母親的病。”
鄭秀才謝過老人,第二天便帶著母親去尋這位隱者。此時正值九月,步入院子,院子裡開滿了黃色的花,隱者坐在藤椅上,手捧一杯清茶,在院子裡賞花。鄭秀才帶上美酒、美食,攜母親上前詢問隱者可有醫治眼疾之方。隱者邀他們進屋落座,仔細詢問后得知,秀才的母親是因為操勞過度,導致正氣不足,易受邪氣侵襲(即免疫力低下),加上日夜憂思、天氣悶熱等原因,才患上了眼疾。隱者告訴秀才,此茶可醫其母之疾。
鄭秀才問隱者是何茶,隱者把他引到院子的黃花叢中,挖出一株含苞的白花對秀才說:“此乃白菊,具有養肝明目的功效,經常飲用菊花茶可以減緩眼睛疲勞。你拿回家去細心照料,花開之后,摘下制作成花干,每取二錢(10克)用水煎服,一日三杯,但切記不可以茶代水大量飲用。”隨后,隱者從屋裡多取了一袋白菊干花贈與鄭秀才,並無其它留言,僅以一首《種菊謠》送別秀才母子:“三分四平頭,五月水淋頭,六月甩料頭,七八捂墩頭,九月滾繡球。”
鄭秀才在回家的路上反復推敲隱者的歌謠,終於悟出了其中的含義。種白菊要在三月移植,四月掐頭,五月多澆水,六月勤施肥,七月八月護好根,這樣九月就能開出繡球狀的菊花。鄭秀才回家后將干花用水給母親煎服,將白花依照《種菊謠》的說法,種在院子裡悉心照料。此后,鄭秀才日日夜夜陪伴在母親的身邊,照顧母親,照料白菊。
起初,秀才母親隻喝白菊茶,見效很慢。無奈,秀才再次拜訪隱者,隱者將一本有關中醫按摩的書籍贈與秀才。秀才回家后仔細研究書中有關治療眼疾方面的部分,發現配合手法按摩,能更好地促進治療,書中寫道:先用拇指和食指揉目內眦角處的睛明穴,后用中指揉眉毛內側眶上切跡處的攢竹穴,10次為1組,每日反復做3組。秀才抱著嘗試的態度,在繼續幫母親煎藥的同時,按照書本步驟給母親做穴位按摩,這兩種方法一配合果真有效,母親的病情逐漸好轉。
第二年九月,院子裡的白菊全部盛開,鄭秀才母親的眼睛也恢復了光明。鄉裡人聽說了,無不贊美鄭秀才的孝心。有眼疾的村民也時常登門拜訪,詢問鄭秀才醫治之方,鄭秀才很樂意地把白菊贈與他們,並傳授鄉民種植之術。漸漸地,鄉裡家家戶戶都種上了白菊,很少人會因眼疾而另外尋醫問藥。驚嘆於白菊的功效,鄭秀才也因此愛上了研究中醫藥,於是他棄文從醫,潛心學習醫道,成為了鄉裡有名的醫者。
科普小貼士:
白菊又名甘菊、杭菊、杭白菊、茶菊、藥菊。白菊花內含菊甙、氨基酸、黃酮類及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相關醫學研究表明,白菊具有養肝明目、清心、補腎、健脾和胃、潤喉、生津,以及調整血脂等功效。
作者:廣西中醫藥大學藥學院覃梓羚、劉佳
本文由廣西中醫藥大學藥學院副教授銀勝高、廣西中醫藥大學藥學院助教魏海斌進行科學性把關。
學術支持:中國科普作家協會醫學科普創作專委會青年學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