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最初“銷量可繞地球幾圈”的速溶奶茶,到現今各類“網紅”奶茶店的層出不窮,奶茶在飲料市場佔據了重要地位,成為現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甚至成為有些人不可割舍的“心頭好”。今年情人節的時候,香港消費者委員會頒布了一項調查結果:“調制茶類飲品暗藏高糖危機, 5款糖分超出每日攝取上限”,這項對於127款奶茶的調查隻關注了“糖”帶來的健康問題,其實關於奶茶,還有“癮”的問題。有讀者可能會聽到身邊朋友說:“一天不喝奶茶,感覺像缺了些什麼,喝了奶茶就有精神,期盼著每天一杯奶茶,我是不是有癮啊?”
2019年3月18日,上海徐匯區日月光中心內,一家機器人奶茶店正式開業,當天中午,不少市民在這家“智慧門店”前觀看機械臂制作奶茶。(王岡/人民圖片)
(聲明:凡帶有“人民圖片”字樣圖片,系版權圖片,受法律保護,使用(含轉載)需付費,歡迎致電購買:010-65363647或021-63519288。)
奶茶最早起源於十七世紀,當時東方的茶葉進入歐洲,為了中和茶葉的苦澀感,歐洲人開始在茶中兌入牛奶,由此奶茶在西方開始流行起來。現代我們喝的奶茶多數來源於台灣、香港,品種繁多、搭配各異。但是喝奶茶真的會成癮嗎?
個體有追逐快樂、享受愉快感覺的特性,而成癮行為的形成則跟這種愉悅感密不可分,為了追逐這種愉悅感導致個體反復從事某種行為,或使用某種物質,最終會導致成癮行為的形成。判斷是否成癮一般通過以下三個特征:依賴性、耐受性、戒斷症狀。可以根據這樣的特征問自己三個問題:1.是否不喝奶茶時有非常強烈的期待,喝奶茶時也有很強烈的滿足感?2.以前是否喝一小杯就可以達到讓自己滿足的感覺,而現在用量較以往有所增加?3.是否不喝奶茶就坐立不安,感覺像少點兒什麼?如果將奶茶作為日常補充水分的主要途徑,這時就一定要引起注意了。
很多學者認同食物渴求與成癮的基本概念可以沿用藥物成癮的概念與表述,其成因也多由心理、生物、社會三方面構成。
在一般奶茶的成分之中,糖分和咖啡因都會帶來一些生理影響。有研究發現糖能夠刺激大腦釋放5-羥色胺和多巴胺,一種能夠提升愉悅感的神經遞質,因此很多人喜歡在不開心時吃甜食來緩解負性情緒,也會用“甜”這一味覺詞匯形容生活中的愉快,比如“生活百味,苦辣酸甜”。
此外,由於奶茶屬於茶類配制飲品,其中也會含有一定分量的咖啡因,這是茶葉、咖啡豆等天然植物中含有的一種黃嘌呤類生物鹼化合物,是世界上使用最為廣泛的精神活性藥物,可以達到提神的效果,長期大量食用咖啡因可能會造成成癮甚至死亡,曾經就有過12歲的男孩因每日喝10瓶可樂而導致成癮的案例。奶茶成癮主要是由於其中的糖分和咖啡因作用於機體,導致多巴胺釋放增加,作用於大腦獎賞中樞從而使得個體產生愉悅感,在這種正性強化的刺激下,導致個體成癮行為的形成。
奶茶的種類亦有很多,加上奶蓋、芝士、珍珠、布丁、薏米等,隨意組合也給人帶來了新奇感,在繁忙的工作午后,辦公室集體訂購奶茶也成了一種文化。一方面讓員工能夠得到短暫放鬆,增加社交機會、話題,一方面也是一種工作后的“獎賞行為”,從而在心理、社會兩方面都強化了這種感覺。
以上的討論是鑒於貨真價實的奶茶,倘若出售方為減少成本增加口感香味而採用了添加劑的話,那麼還不得不考慮這些化學物質帶來的其它健康問題。為了健康以及預防成癮,“磕”奶茶,請適度!
作者: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醫師張蕾、上海交大醫學院附屬精神衛生中心物質成癮科主任醫師杜江
“達醫曉護”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