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生活當中都會一拖再拖,人們把這種行為叫做拖延症。有些人認為拖延症根本就不是病,都是因為懶,而有一些人則認為這兩種情況是有區別的,拖延症和懶根本就不一樣。拖延症和懶有區別嗎?又該如何治療拖延症呢?
拖延症是一種心理問題,而常常與懶惰聯系在一起。簡單來說,拖延症與懶惰有一定的交集,但並不是指懶惰。拖延症指的是后果消極、本可避免的推遲行為﹔而“懶”則是個生活化的詞。與拖延症有關的因素一般為信心不足、動力缺失、沖動分心和回報遙遠,而與懶惰有關的因素一般為懈怠、好逸惡勞、缺乏行動的欲望等,主要是原動力上面的缺乏,而非心理層面原因。
拖延症其實就是將現在要做的事情推至明天,拖延症會表現在日常生活的各種小事上,而懶是單純的不想做某件事,兩者有本質上的區別。
拖延症(Procrastination)最關鍵的行為就是:今天的事情拖到明天做,不能及時完成。拖延總是表現在各種小事上,但日積月累,會影響個人的工作和生活狀態,以致形成心理問題。當拖延症已經影響到情緒,如出現強烈自責情緒、強烈負罪感﹔由於不能完成工作而導致心理壓力、產生焦慮、影響人際關系,並會由此產生自我否定、自我貶低,伴生出焦慮症、抑郁症、強迫症等心理疾病,此時就是真正的“拖延症患者”了。
其實大部分人都有一些拖延症,那我們該如何戰勝它呢?畏難情緒是“戰拖”的第一關卡。許多青年人處在社會與校園的交界狀態,知識與經驗不足,面對快節奏的社會往往手忙腳亂,產生畏難情緒,進而拖延目標。這時,補充“真知”是最關鍵的解決方法。明代哲學家王陽明曾提出“知行合一”的思想,有實在內涵,才能產生做事的沖動,進而提高行動力,切忌眼高手低。
如果患有拖延症,一定要及時行動起來,尋找解決方法進行治療,不能讓拖延症影響到生活和工作。
本文由解放軍第三七一醫院心理咨詢中心二級心理咨詢師李獻紅進行科學性把關,專家擅長婚戀情感咨詢、情緒管理、青年少不良行為改善、職場減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