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癲癇先找病因 關鍵在於病灶位置

王世瑤

2019年08月29日15:12  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
 

癲癇是一種腦部疾病,是僅次於腦卒中的常見慢性神經系統疾病,凡是會造成腦損害,影響腦部結構的都會導致癲癇,包括炎症、外傷、血管病等。另外還有一部分全身性的代謝性疾病,肝臟、腎臟疾病甚至內分泌疾病,也會造成繼發的腦損害,誘發癲癇。

癲癇在任何年齡、地區和種族的人群中都有發病,但以兒童和青少年發病率較高,在我國癲癇的患病率為千分之七,據此估算我國的癲癇患病人數不小於900萬。

癲癇有兩個高峰期:第一個高峰是10歲以前,與兒童腦部發育不完全有關﹔第二個高峰是65歲以后。近年來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腦血管病、痴呆和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的發病率增加,老年人群中癲癇發病率已出現上升趨勢,而且老年人受外傷的幾率比青壯年人更高一些。

癲癇是大腦病變引起的疾病,基本上都發生在大腦皮層。治療癲癇時,首先要知道癲癇病灶,或者說異常的放電位置在何處。但是,要找到正確的區域並不容易。

盡管近年來我國對癲癇發病機制的研究越來越深入,多種新型的抗癲癇藥物的應用和外科手術方法的改進與推廣等也都有長足的進步,使得癲癇控制率和治愈率不斷提高,然而在研究腦科學、腦結構、大腦網絡形成、運轉的規律方面,我國未來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本文由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病學研究所所長、復旦大學癲癇診治中心主任、中國抗癲癇協會會長洪震進行科學性把關。專家擅長癲癇診治、腦血管病防治、老年期疾病(痴呆、帕金森氏病等)研究和診治、臨床藥理和神經心理測驗。

(責編:高祥(實習生)、張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