蛀牙不能一次治完是醫生“忽悠”?這些誤區了解一下

富饒

2019年09月17日15:18  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
 

蛀牙是一種常見病和多發病,生過蛀牙的人不在少數,因為蛀牙而就醫的人也較多。然而,對於不同的人,蛀牙的治療方法和過程似乎並不相同。難道真是醫生“看人下菜碟”,蛀牙治療為何要因人而異?今天就和大家聊聊蛀牙治療這些事兒。

毋庸置疑,大多數蛀牙確實是需要治療的。然而有些蛀牙,或是沒有治療的必要,或是沒有治療的可能。具體需要考慮的情況有以下幾個方面:

1.蛀牙狀態是“靜”是“動”

有些蛀牙雖然確實已經發生,但隨著牙齒局部周圍環境的變化,卻不會再繼續發展,專業說法為“靜止齲”。這種情況主要見於蛀牙區域被磨平,病變部位由隱匿狀態變為開放狀態,不再容易造成牙菌斑堆積的情況。此時蛀牙變色狀況雖不可能恢復,但是病變部位硬度卻高於“活動齲”,表明牙齒組織已經獲得一定的修復。由於病變不會再進展,且不會影響正常使用,則無需治療。若依舊按常規鑽牙補洞,帶給牙齒更多的是傷害。

2.補牙材料有無“依靠”

蛀牙發生早期,被破壞的牙齒組織並不多,醫生隻要去淨腐敗變質的部分,然后對牙洞稍作修整,即可補好。然而當牙齒爛到隻剩下斷壁殘垣,即使補牙,補牙材料也會因為無依無靠而無法保持穩固。尤其遭遇外力時,牙齒組織和補牙材料更是自顧不暇,哪裡談得上相互支撐?所以最終的結果往往是失敗。倘若隻剩下一個殘根,情況自然更加不容樂觀。

蛀牙不能一次治完,是因為有些醫生希望“多收費”?早期的蛀牙,只是傷及牙齒的“皮毛”,治療自然相對簡單,鑽鑽補補即可了事。然而,隨著病變不斷加深,棘手的問題必然接踵而至。

3.驗証內部“有”炎“無”炎

很多人以為,隻要牙齒破壞不太深,牙齒內部就不會受到任何影響,補牙肯定是可以一次搞定的事情。

事實上,牙齒的外殼結構分兩層,即牙釉質和牙本質。牙釉質是最外層的,也是最強韌的,為實體結構。牙釉質不但可以增加細菌入侵的難度,而且可以將炎症拒之門外﹔牙本質則由許多束空心管道結構構成,管道結構可使牙本質成為炎症的“良導體”,牙齒內部即使還沒有和細菌真正接觸,也可能已經出現炎症反應了。

牙齒內部究竟是否有問題,醫生既不能單憑肉眼判斷,也不可能活檢做病理診斷,而隻能通過驗証獲知。於是,就有了所謂的安撫治療,即先給內部消炎,並暫時簡單修補。觀察一段時間后,如果牙齒沒有出現疼痛等異常,才可以放心做最后的修補。

有炎症更要刮骨療傷,牙齒內部確實有炎症,很難通過一般的消炎治療解決問題。這主要和牙齒內部的血液循環不好有關。血管細如發絲,即使口服或靜注消炎藥,藥物到達牙齒內部也所剩無幾了。所以,牙齒消炎時局部用藥更有效。

單純用藥其實也遠不能解決問題,因為腐敗變質的東西都還在牙齒裡面,因此清理內部垃圾更加重要。這種治療有點“刮骨療傷”的味道,不但發炎的血管、神經等要被取出,而且被細菌污染了的牙本質,同樣需要“打磨”。在徹底去污的基礎上,再在局部用上消炎藥,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而這種經過“打磨”式清理后的局部消炎治療,效果並非立竿見影,是要經過一定的時間才能顯效。所以,牙齒內部確定有炎症時,蛀牙更加不可能一次完成治療。

蛀牙治療的具體策略,是基於對蛀牙病變狀態、破壞情況和內部炎症做出正確判斷的合理選擇,而不是想當然地認為該不該治,能不能治,要治幾次。

本文由中國科普作家協會醫學科普專委會主任委員王韜進行科學性把關。

(責編:吳曉琴、王燕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