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背疼痛老不好?當心多發性骨髓瘤骨病!

張泰維 林紅

2019年09月26日08:29  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
 

王爺爺近來腰酸背痛,去醫院檢查后發現脊柱上竟然長了個大瘤子。是什麼腫瘤一來就盯上骨頭?這種腫瘤侵犯骨骼后又有什麼影響?我們又應該怎樣處理這種疾病?今天,就來解密一下最常見的脊柱原發性腫瘤——多發性骨髓瘤。

多發性骨髓瘤的常見症狀是什麼?

骨痛是多發性骨髓瘤最常見的首發症狀。多發性骨髓瘤可以在骨骼上產生溶骨性病灶,約70%患者在病灶部位會有明顯疼痛感。骨痛多侵犯人身體的脊柱、顱骨、肋骨、長骨近側端。隨著病灶發展,導致病理性骨折,而患者通常會出現局部疼痛的症狀,約8~10%的患者會因脊柱的病理性骨折或實體腫瘤的生長而導致脊髓和神經的壓迫,出現神經功能損害、大小便障礙乃至截癱。因而由於骨髓瘤溶骨破壞導致的病理性骨折、脊髓與神經根壓迫症狀、骨質疏鬆、高鈣血症以及骨痛等一系列臨床並發症總稱為多發性骨髓瘤骨病。

目前有效的血液科治療及健康指導已經能讓半數以上,因溶骨性病的骨髓瘤患者壽命延長5年以上。但這些治療仍不能有效治愈骨病灶。已經確診的多發性骨髓瘤患者,即便按計劃接受治療,還是會面臨骨折等相關事件的風險。骨折、癱瘓等事件給患者帶來的是身體上的疼痛、生活的質量下降、手術乃至死亡的風險。

那麼,骨科醫生是如何診斷多發性骨髓瘤骨病呢?

完整的骨病診斷通常需要明確的多發性骨髓瘤病史,典型的骨病臨床表現和相應的影像學結果。已經在血液科確診的多發性骨髓瘤患者,診斷過程則相對簡單﹔而對於首診於骨科的骨痛、病理性骨折、骨質破壞、神經壓迫、軟組織腫塊的患者,骨科醫生會通過骨髓、血、尿免疫球蛋白的檢測明確多發性骨髓瘤的診斷。接下來,骨科醫生會進行X線攝片、CT、磁共振乃至PET/CT的影像學檢查,以便檢測出病灶范圍、腫瘤細胞增殖活性、脊髓與神經根受壓情況。必要時骨科醫生還會與血液科醫生合作,選擇適合部位先行活檢手術明確診斷。

什麼情況下需要骨科手術干預?

目前的觀點認為手術干預只是治療多發性骨髓瘤的一種輔助方式,手術的目的不是根治多發性骨髓瘤,而是要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為繼續放療及化療創造條件。目前國內的專家普遍認為以下幾種狀況是可以進行手術治療的:1、多發性骨髓瘤合並脊柱不穩或病理性骨折﹔2、多發性骨髓瘤脊柱病變壓迫脊髓與神經根致神經功能進行性損害﹔3、頑固性疼痛部位明確且與多發性骨髓瘤骨病變位置一致﹔4、四肢長骨病理性骨折或潛在病理性骨折:5、穿刺或切開活檢以提供病理診斷。但如果患者全身狀況差,不能耐受手術,或心、肺、腎功能衰竭不能控制,或凝血功能嚴重障礙不能糾正,或合並嚴重感染不能控制時不宜進行手術治療。同時,患者在接受手術治療前,應由血液科醫生進行嚴格的評估,參照分期和危險分層對預后進行判斷(預期生存時間>3個月)。最新的循証醫學觀點認為,當出現短時間內迅速進展的截癱或長骨病理性骨折時應盡快手術,其他情況均建議首先接受一個療程以上血液科醫生主導的全身系統治療后再評估手術必要性。

骨科醫生如何干預多發性骨髓瘤?

骨科醫生一般根據腫瘤生長的部位選擇適當的手術類型並開展針對性的手術,為患者后續的治療創造條件。按照病變部位,手術一般包括脊柱的微創椎體成形術(PVP/PKP)、開放切除腫瘤、減壓和內固定手術﹔四肢長骨以及骨盆的病灶切除或刮除和骨水泥填充術﹔股骨頸病理性骨折的人工股骨頭置換術﹔骶骨的部分骶骨或全骶骨切除術。如果涉及骨頭連續性破壞時,局部還需進行連續性的重建。除了腫瘤性增生的漿細胞全身播散而引起的多發性骨髓瘤,漿細胞瘤還有另外兩種類型。包括發生於軟組織的髓外漿細胞瘤和骨的孤立性漿細胞瘤。這兩者屬於漿細胞的局部腫瘤性增生,雖然最終也很可能發展成多發性骨髓瘤,但是如果早期發現、擴大切除也有治愈的可能。

手術以后還應該做些什麼?

除了血液科規范的化療、靶向治療和自體干細胞移植也是治療多發性骨髓瘤骨病的重要組成部分。肌酐清除率≧30 ml/min的患者在在接受全身抗骨髓瘤治療的同時,還應加用雙膦酸鹽藥物。在接受手術治療后,除常規血液學檢查外,應定期對手術部位進行影像學評估,目前建議每6∼12個月進行1次影像學檢查。

早期發現是治療骨髓瘤骨病關鍵。如果生活中遇到類似局部骨痛老不好的症狀,應及時到醫院確診。

作者:復旦大學醫學科普研究所、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骨科張泰維、林紅

本文由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骨科主任董健進行科學性把關。

“達醫曉護”供稿 

(責編:實習生於洋、王燕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