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肉走向餐桌,但它真能替代動物肉嗎?

肖雨

2019年10月16日08:44  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
 

近年來,人造肉在全球食品行業備受關注。不論是國際食品巨頭,還是國內創業企業都在加快人造肉產品研發和商業化的步伐。那麼人造肉是如何制作的?其營養價值與真正的肉有何不一樣?吃人造肉健康嗎?

據了解,目前人造肉主要有兩類,一類是人造素肉,也是目前市場上接受度較高的人造肉,這種肉以植物蛋白尤其是大豆蛋白為主要原料制作而成。這種人造肉中富含蛋白質和少量脂肪,還可以添加血紅蛋白,用以彌補色澤、香味上的不足,其在素食人群中較受歡迎。第二類是人造培育肉,其原理是從動物身上抽取干細胞,把它擴增培養成肌肉細胞,並且分化成肌肉纖維而成為“肉”。盡管一些專家表示,這種方式生產出來的肉能夠更好地避免使用抗生素和微生物污染,也不需要各種藥物,但由於其與自然界正常的動物生長規律大相徑庭,美國等國家的食品安全監管部門對此持謹慎態度,加之這類產品技術難度大、成本高,走向市場還需要時日。所以目前國內外市場上可見的人造肉主要是人造素肉。

出於健康考慮,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開始注重飲食中的脂肪攝入,減少食用高膽固醇的肉類食品,這給人造肉企業帶來了商機。那麼,人造肉的營養價值與真正的肉有何差異?食用人造肉健康嗎?從營養的角度來看,人造素肉營養成分可控制,可培育出適合不同需求的肉。此外,生產過程無需使用抗生素、動物激素,受突發疫情的影響較小。專家表示,增加植物蛋白的攝入,可以有效改善膳食結構不均衡的情況,同時可以對慢性病進行有效干預。對於“三高”和肥胖人群來說,人造肉可作為絕佳的動物肉代替品。

但是,大豆蛋白素肉對動物性肉類的替代性非常有限。人類需要多元化的營養。動物性蛋白所含的營養成分是植物性蛋白所不具備的。自然界肉類的營養主要體現在蛋白質和脂肪上,蛋白質及其包含的各種氨基酸是人體健康所必需的。人體所需的氨基酸有22大類,其中,蘇氨酸、色氨酸、亮氨酸、賴氨酸等營養成分人體自身無法合成,而植物蛋白中的這些氨基酸一是含量少,二是種類不全,不能滿足人體生長發育以及生命活動的需求,需要從動物肉類中獲取。

專家表示,人造肉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不能一概而論。雖然大家都認為高蛋白對人體有益,但對於腎臟不好的人來說,攝入過多的高蛋白食品對身體是不利的。此外,人造肉中的鐵等礦物質含量也不如動物肉的含量高,消費者應該按需選擇。

本文由河北省燕達醫院營養科副主任醫師沈迎建進行科學性把關。

(責編:王明昊(實習生)、董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