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適合秋冬進補嗎?

許良

2019年10月18日09:08  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
 

秋冬來臨,人們在飲食方面也開始注意進補。但是,並不是每個人都需要進補。

常言道:“虛不受補”。對於身體十分虛弱的人來說,補劑是不合適的。因為補品需要經過消化吸收后才能起作用,一些腸胃功能不佳、身體濕重、舌苔厚膩、平時吃飯都不易消化的人若再服用滋補品,必然會加重症狀。所以,針對這些人,醫生往往先給予開路藥,使其腸胃中的濕阻得以清除,促使腸胃功能恢復,待舌苔干淨、吃完東西不覺得脹滿后方能進食補品。否則,如同“關門留寇”,補藥吃進去后不能消化,還會影響脾胃和睡眠。

如今,人們的經濟條件改善,飲食結構也發生了變化。嗜食肥甘厚味、過食生冷或酒食過飽等都會加重脾胃的負擔,從而導致宿食停滯、脾胃受損、胃氣失和而不寐。

半夏秫米湯是有史以來記載治療脾胃不和、調節睡眠的第一張處方。它出自《黃帝內經·靈樞邪客篇》,距今已有兩千余年的歷史,半夏秫米湯的療效明顯,至今仍在臨床上應用。本方由半夏、秫米組成,用於治療濕痰內盛、胃不和則臥不安之失眠症,有祛痰和胃、化濁寧神之功。據《內經》記載:補其不足,瀉其有余,調其虛實,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飲以半夏湯一劑,陰陽已通,其臥立至。服用本方,“新發病者,覆杯則臥,汗出而愈”,“久病者,三次飲服而愈”,可見其療效迅捷。

其臨床組方為:半夏9克,秫米15克。用法:上二味,以流水600毫升,煮取360毫升,每次服180毫升,一日二次分服。功效:和胃化痰。主治:痰飲內阻,胃氣不和,夜不得臥。

其中,秫米是梁或粟的種子之粘者。秫米一方面可制半夏之毒,防其過於升降﹔另一方面可調養脾胃。如此中樞升降得利,陰陽調和有節,自然“臥”安矣。

秫米是一種營養價值較高的糧食,含有較多的蛋白質和膳食纖維。其中鐵、銅、錳和鉀的含量都很高,這些都是人體各器官代謝時所必須的重要成分。在日常生活中,可將秫米單獨煮熬秫米粥﹔亦可添加大棗、紅豆、紅薯、蓮子、百合等熬成風味各異的營養粥﹔還可磨成粉制作糕點,美味可口。不過需要注意的是,秫米味甘,性微寒。所以,產婦、老弱人群和小孩都不能完全以秫米為主食,需注意營養搭配,且不宜長期食用。 

作者:上海市中醫醫院內科主任醫師、中國睡眠研究會中醫睡眠醫學專業委員會常委許良

本文由中國科普作家協會醫學科普專委會主任委員王韜進行科學性把關。

“達醫曉護”供稿

(責編:田榮(實習生)、王燕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