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頭溢液,醫學定義是指除妊娠期和哺乳期間生理性功能以外,乳頭自發性出現液體溢出。乳頭溢液是乳腺疾病常見的症狀之一,較易為患者注意,僅次於乳房疼痛和腫塊,是臨床上約10%的患者前來就診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報案立案”
1、一辨真與假
假性溢液:乳頭淺表糜爛而引起的溢液或乳瘘的滲液、乳暈腺、皮脂腺囊腫等。
真性溢液:屬於乳腺外科診治的乳頭溢液,其表現形式可為自行溢出,或因局部不適而用手擠壓乳頭時致使液體流出。
2、二辨色與量
仔細觀察、辨識乳頭溢液的顏色及性狀,對於尋找溢液的原因意義重大。其性質有乳汁樣、清水樣、膿性、漿液性或血性等,其中最常見的是血性溢液。
溢液量的評估可分為5個等級:“+++”,不用擠壓就會自然流出﹔“++”,輕壓時呈絲狀噴出﹔“+”,強壓時流出2∼3滴﹔“±”,強壓時勉強可見﹔“-”,壓迫亦不見溢液。
3、三辨因與果
(1)生理性:在生理情況下,乳腺導管上皮有一定的生理活動,可以出現少量透明或乳白色乳頭溢液現象,特別是年輕婦女,以及少數絕經后的婦女。
(2)全身性疾病:特別是某些內分泌疾病,如腦垂體腫瘤引起高泌乳素血症的乳頭溢液(溢乳-閉經綜合征),常為雙側多導管的乳頭溢液,其色澤和性狀猶如脫脂乳汁。少數情況下,某些藥物也可引起。
(3)乳腺疾病:最常見的可能引起乳頭溢液的乳腺疾病,包括乳腺急性炎症、乳腺導管擴張、乳腺增生性病變、乳導管內乳頭狀瘤、導管內乳頭狀癌、乳腺癌。血性溢液常發為單側,自行溢出或擠壓而出,溢液呈鮮紅、淡紅、淺褐色或咖啡色,多為導管內乳頭狀瘤引起,亦可見於乳腺癌。
如果出現了乳頭溢液,無論是何種方式、何種性狀的溢液,均應引起重視。因為非哺乳期的乳頭溢液,絕大多數是各種乳房疾病的表現。
二、“現場勘查”
針對乳頭溢液,常見檢查方法有乳頭溢液涂片細胞學檢查、乳腺導管造影、乳腺導管內視鏡等。
纖維乳管內視鏡(FDS)是由光源、影像監視器、攝像記錄器、光導纖維鏡組成,其外徑僅有0.7mm,可直視乳管上皮的變化,對於乳頭血性或漿液性溢液而乳房部無腫物可及的乳管內微小病變的定性、定位診斷,具有非常好的臨床診斷價值。
臨床上通過乳腺導管內視鏡等檢查方式,可以初步鎖定“犯罪嫌疑人”,進一步驗明正身。
三、“審判量刑”
臨床上需要手術處理的乳頭溢液,原因常常多為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我們來認識一下導管內乳頭狀瘤這個“犯罪嫌疑人”的基本特征。它起病可見任何年齡婦女,多見於40∼45歲女性,75%的病變發生於大乳管近乳頭的膨大部分。瘤體一般很小,導管鏡下肉眼可見——導管內壁有帶蒂的米粒或綠豆大小的乳頭狀結節突入管腔,富於薄壁血管,極易出血。臨床特點是乳頭有時溢出血性液體,而無疼痛,但腫塊不易摸到。由於乳頭狀瘤小而軟,因而臨床檢查時常不易觸及,有時則可在乳暈下方觸及小結節,無皮膚粘連。輕壓乳暈區或擠壓乳頭時,有血性排液,可以幫助定位。若中小導管廣泛病變,位於乳腺的邊緣部位,常是多發性的,則稱之為導管內乳頭狀瘤病,可視為癌前病變的一種。一般認為導管內乳頭狀瘤屬良性,但6%-8%的病例有發生惡變的可能,故應該爭取早期手術切除后病理學檢查后驗明正身。
值得注意的是,臨床上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需與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癌及乳腺導管擴張綜合症相鑒別。特別是對於臨床上老年女性出現血性溢液的情況,更要警惕惡性疾病(如導管內癌)的可能性。如果男性患者發生乳頭溢液,更不可疏忽大意。
總之,如果非哺乳期婦女乳頭有液體流出或胸罩、襯衣上有漬斑,或檢查時擠壓乳暈附近,乳頭有液體流出,應來醫院乳腺專科進行檢查。
作者:上海第九人民醫院黃浦分院乳腺外科主任醫師汪成
“達醫曉護”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