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結石術后身上長出了“小尾巴”,應當如何護理?

盛旭俊

2020年01月31日11:37  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
 

經皮腎鏡激光碎石治療腎結石作為一種微創手術,其相關技術已日趨成熟。除了需要留置導尿管外,大多數患者手術后在患側腰部還會留有一根“小尾巴”似的管子,這根“小尾巴”醫生稱之為“腎臟造瘘管”。經皮腎鏡術后留置腎臟造瘘管十分重要,術后留置時間的長短則因人而異。

術后腎臟造瘘管最大的用途是引流腎盂腎盞內尿液、碎結石和壓迫止血。造瘘管遠端有一個小水囊,起到在腎臟內的固定作用﹔醫生會在皮外做縫綁造瘘管處理,起到在皮膚處的固定作用。術后患者需避免劇烈運動,以免不慎將造瘘管誤拔除,造成出血、疼痛等不必要的麻煩。

一般情況下,如果手術后引流的尿液清亮、沒有出血或出現膿性尿液,並且復查后腎內無殘留結石或殘留結石無需進一步處理,腎臟造瘘管在手術后一周左右就可以拔除。在留置腎臟造瘘管期間,患者需注意體位變化,不要向造瘘管一側臥位,以免壓迫管子造成引流不暢。

對部分病人,醫生會告知腎臟造瘘管留置時間需要超過一周,甚至帶管出院留置更長時間,這又是為什麼呢?這主要取決於腎臟本身的恢復情況和殘留結石的排出情況。術后一周造瘘管內引流尿液顏色較紅,提示腎內仍有出血﹔術后患者有反復發熱引流尿液渾濁,提示存在尿路感染﹔術后造瘘管夾管后出現患側腰脹腰痛或是造瘘管周圍滲出大量尿液,提示患側輸尿管引流不通暢﹔拔管后患者隨即出現氣胸呼吸困難或傷口處大量出血……出現上述情況,造瘘管就不能按時拔除,需要止血、抗感染、保持引流通暢等對症治療后才能拔除造瘘管。

而術中發現腎盂內尿液渾濁,呈膿性或豆腐渣樣,說明存在上尿路感染,則必須留置腎臟造瘘管引流尿液抗感染治療后II期再行碎石術,間隔時間至少在4周以上,這時患者就需要帶“小尾巴”出院了。除此之外,腎結石為鹿角形或體積巨大,一次無法完成碎石,或術后復查發現殘留結石,患者仍需再次通過經皮腎鏡碎石,此時間隔時間根據患者恢復情況可在1~4周,也有可能帶“小尾巴”出院。

如果帶著腎臟造瘘管出院,患者需要注意護理工作:造瘘管下接引流尿液的集尿袋可3天更換一次﹔造瘘管周圍皮膚需保持干燥清潔,每天可用碘伏消毒后,用少量紗布覆蓋包扎﹔多飲水保持一定尿量,注意觀察造瘘管是否通暢以及尿液的顏色﹔仍需避免劇烈運動,以免造瘘管滑脫,一旦造瘘管滑出,盡可能在2小時內至醫院請專業醫師及時准確再次放置造瘘管。

一般情況下,腎臟造瘘管留置1個月是不需要更換的,但如果持續留置超過1個月,就需要更換新的造瘘管,以免引起感染。待下次結石徹底被清除后,患者就可以順利拔除“小尾巴”了。

隨著技術的發展,醫生們通過微通道經皮腎鏡碎石“擊碎”部分較小的腎結石,如果手術順利,術后甚至不用留置腎臟造瘘管,患者就沒有“小尾巴”的煩惱,當然,這需要專業醫生來決定。

本文由中國科普作家協會醫學科普專委會主任委員王韜進行科學性把關。

“達醫曉護”供稿

(責編:魏思敏、王燕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