飽受疫情影響的春節假期接近尾聲,不少人踏上返工路。雖然有居家辦公、線上辦公等彈性模式,但看不見摸不著的病毒、不斷增加的病例數還是給人心頭蒙上陰影。對非常時期返崗復工的人,江西省心理咨詢師協會理事長、南昌大學教授陳建華表達了敬意,同時她也強調,要有足夠的思想准備和科學的個人防護措施,做到健康返崗,高效復工。
“當人們普遍宅在家裡,有些人卻必須返崗復工,有的還要跨江過府遠行千裡,難免有些想法。”陳建華表示,返崗復工心態各異,一類急於返崗,“工作走不開,在家待著心急﹔從湖北武漢返鄉被隔離,在家憋屈﹔迫於生計,想要出外務工賺錢。這些情況都會造成心理上的急迫”。
另一類則是懼怕。“雖然存在不同的返工心態,但有一點心理活動是相似的,那就是擔心、害怕甚至恐懼。如擔心環境是否安全,怕與人接觸怕傳染,怕自身防護措施不到位被感染,怕工作壓力大導致自身免疫力降低等。”陳建華說。
在她看來,都是血肉之軀,面對一種人類尚未完全認識且傳染性較強的病毒,不害怕是不可能的,問題在於如何調適,“所謂調適,就是針對個人可能存在的不適和擔心,有針對性地認識與調整”。
接納是第一步。陳建華表示,無論主動還是被動返工,首先要接納這個現實,然后要接納自己的情緒。焦慮和恐懼是個體面對壓力的正常反應,適度焦慮有助於渡過危機。
最重要的是,非常時期出門在外,更要講究科學應對,不害怕,但也不逞強。除了戴口罩、勤洗手、規律作息外,要做到“不”“少”“多”:不聚會,隻到自己的工作單位和崗位上﹔減少對不可靠信息的閱讀以降低不必要的恐慌﹔多和親友線上聯系,在心理上互相支持、加油打氣。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臨床心理科主任姜長青同樣建議,面對疫情帶來的風險,密切的家庭聯系和社會支持是安全感的重要來源。每天保持至少一次和親友之間的聯系,了解朋友正在做些什麼,找到互相幫助的方式。
醫護人員在前線拼殺,普通人以不出門為貢獻,而已經投身工作的人,為了維持社會機器的良好運轉而多一重暴露的風險,這是可以用來自我鼓舞的價值感。“現在能夠返崗復工的人,都是這場疫情中的勝出者,要為我們能繼續工作而感到幸運。”陳建華說,“有人會說這是阿Q精神,不對,這是事實。正常工作並不會破壞免疫系統,隻有恐懼心理才會對免疫系統產生消極影響,而樂觀的心態有積極影響。”如果在返工過程中確實遇到難以調適的心理問題,陳建華也建議其尋求心理咨詢人員的專業幫助。
中國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注冊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大學副教授鐘杰則給出一條所有人都可以借鑒的建議:從事一些利他行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有利於身邊人和社會的行為,“研究表明多做利他行為的人心理更健康、痛苦感更少,此為‘余香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