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疫情,不僅需要醫學防控,也需心理防“疫”。
面對當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我們看到,不少省級教育部門根據本地疫情發展狀況和心理咨詢隊伍的實際情況,組建專門隊伍,開通心理支持熱線和網絡輔導服務。
我們該如何評價自己的心理健康指數?不同人群該如何獲得心理支持?日前,記者採訪了剛剛出版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下心理健康指導手冊》一書編委會主任、陝西師范大學校長、中國心理學會原理事長游旭群教授。
記者:當意外來臨,焦慮、恐慌是人們最主要的情緒問題。疫情對一個人產生的心理影響到底有哪些?我們如何評價自己的心理健康指數?
游旭群:總體來看,作為一種壓力事件,疫情給我們造成的心理影響主要表現在認知、情緒與行為三個方面。比如大家這兩天會特別關心疫情相關信息,信息不夠明確時會產生認知沖突、無所適從、注意力難以集中等,都屬於認知上的變化﹔同時,情緒上容易緊張、恐懼、擔憂、責備,甚至是抑郁和憤怒﹔從行為方面來看,大家的生活節奏也會出現很大變化,出行受限、社交減少等。應當注意的是,這幾個方面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比如恐懼會加劇我們對疫情的非理性認知,生活節奏的變化又會加劇情緒的緊張感等。
受疫情影響程度不同的群體,比如重症患者和普通民眾,他們在心理反應上必然存在差異。對於重度應激反應,我們可以借助專業的心理測評手段和診斷技術進行評估和治療。對普通人群來講,應激反應比較微弱,並未達到臨床標准,在自我心理健康評估時,可以依據下面幾個基本原則:一是生理活動正常,關注自己睡眠、飲食是否規律、免疫力是否下降等﹔二是情緒反應適度,是否存在過度焦慮、持續抑郁、易激惹等現象﹔三是社會功能良好,是否存在自我封閉、回避社交、興趣減退等現象。通常來講,隻要這幾個方面沒有明顯的變化,就無須過度關注和緊張。
記者:最急需心理援助的是哪部分人群?又該如何獲得心理支持?普通人可以不必太在意嗎?
游旭群:我認為,目前最需要心理援助的有兩個群體:一是確診感染的重症患者及其親人,二是在救治一線奮戰的醫護人員。這兩個群體面臨的壓力最大,最需要相應的心理支持。
一般來說,可從兩個層面獲取心理支持:一是個人層面,也就是通過個人努力、充分調動個人資源進行自我支持和維護,從認知、情緒和行為三個方面進行自我調節。
認知策略就是客觀評價壓力事件,同時重新評估自己應對壓力的方式。也就是說,不要夸大或者歪曲事件的危險性,把疫情比作世界末日、認為所有地方都有病毒感染等等,就屬於非理性認知﹔同時,要積極反思自己的焦慮和恐懼究竟來源於哪些方面,是不停地刷手機?消極思維太多?還是防護措施不到位?反思之后,嘗試採用新的方式來管理壓力,提高自己的控制感和效能感。
情緒策略就是通過一些簡單的方法舒緩情緒上的緊張感,有效減壓,比如通過聽音樂、從事自己喜愛的活動、向朋友傾訴,甚至是大哭一場等方式來宣泄自己的負面情緒。
行為策略就是通過一些行為放鬆技術來自我調節,比如腹式呼吸、冥想、正念、肌肉放鬆、積極想象、運動等,也非常有助於緩解壓力。
獲取心理支持的第二個層面就是社會層面。人是社會動物,生活在各種各樣的人際圈中,有效利用來自他人、群體和組織的社會支持是應對壓力的重要途徑。通過專業團體獲得更多可靠的信息支持,通過家庭、親人、朋友獲得更多的情感支持,通過政府部門、所在社區、工作單位等獲得更多的組織支持,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