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消息稱寧波男子未戴口罩買菜,與路人在同一攤位有過短暫(約15秒)的近距離共同駐留,兩人均未佩戴口罩,因此被感染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該男子2月4日被確診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的確診病例。目前在定點醫療機構隔離治療。經流行病學調查,該患者發病前14天內無疫區居住及旅行史,未有野生動物接觸史,與江北區之前確診患者不相識。
根據江北區公安部門2月5日對相關視頻進行的比對發現,1月23日7時47分,該患者在雙東坊菜場買菜時與路人(江北區確診患者)在同一攤位有過短暫(約15秒)的近距離共同駐留,且兩人均未佩戴口罩。那麼,新型冠狀病毒有沒有可能在15秒之內發生傳染呢?
病毒主要通過飛沫傳播,不排除二人有接觸同一物品的經歷
上述事件中,病毒攜帶者很可能通過談話或者呼氣過程中產生的含病毒飛沫把病毒傳播給了該男子。當然也不排除他們是否有接觸同一物品的經歷,因此存在通過接觸傳播的可能性。
那麼,新型冠狀病毒傳播的過程是什麼呢?2020年1月20日,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已納入乙類傳染病。其實,經呼吸道飛沫傳播是新型冠狀病毒最主要的傳播途徑,除此之外還可以通過接觸、氣溶膠等途徑傳播,患者排泄物中也可以檢測到病毒,但是消化道傳播途徑目前並未被証實。
時間不是衡量標准,不戴口罩感染病毒可能隻需1秒
人體在談話時呼出氣流的平均速度為5 m/s,倘若兩個人距離較近,病毒飛沫從A到達B的時間連1秒鐘都不需要,要是通過打噴嚏傳播,就更快了。因此,新聞中用傳播時間15s來衡量病毒的傳播過程是不准確的。
人在大聲說話、打噴嚏和咳嗽的過程中會有大量飛沫呼出,根據飛沫的大小不同可以分為飛沫傳播和氣溶膠傳播兩類。飛沫傳播是指病患通過大的飛沫(直徑大於5微米)將病原體沉積在易感染者的鼻粘膜或口腔粘膜上,病毒突破人體防線而侵入人體。而氣溶膠傳播是指小於5微米的含有病原體的飛沫核在空氣中擴散給易感染者。
飛沫傳播的距離一般不超過1.5米,環境的溫度、相對濕度以及是否通風等對傳播距離有一定影響,這也是為什麼一再強調讓大眾出門戴口罩的原因。沒有口罩的保護,一個帶病毒的噴嚏可能讓你1秒就感染上。
克服恐慌,科學防護是關鍵
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如何預防被感染,保護自身的安全呢?大家平時應做到盡量不出門、不去人群聚集的場合。如果必須要出門,應該用正確的方式戴口罩、勤洗手、不用手接觸眼睛和口鼻、入廁后先蓋馬桶蓋后沖廁所、注意飲食衛生等。
面對疫情,很多人會覺得恐慌。其實,大眾的恐慌來自於不遵守現有的科學防護措施,從而片面解讀新聞。克服恐慌,以科學為武器,按照科學的方法保護自己和他人,才能一起打贏這場疫情阻擊戰。
受訪專家:南部戰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治醫師田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