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為啥會出現“假陰性”?

王君平

2020年02月10日15:31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對於確診新冠肺炎,核酸檢測是不可或缺的手段。如果核酸檢測是陰性,但肺部影像顯示病毒感染,這樣的患者被稱為“假陰性”。新冠肺炎沒有症狀就有傳染性,“假陰性”病人得不到確診治療,會不會造成潛在的人際傳播?記者採訪了有關專家。

核酸檢測不可能是100%陽性

2月9日,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舉行新聞發布會上,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高佔成回應,任何病毒的核酸檢測結果都不可能是100%陽性,對新冠病毒的核酸檢測也不例外,“假陰性”在所難免。

“檢測鏈條上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會影響檢測結果,出現假陰性甚至假陽性。”北京佑安醫院感染綜合科主任梁連春表示,臨床檢測出現假陽性、假陰性等情況,原因常常是多方面的,比如核酸檢測技術本身存在局限性,同時也與試劑盒敏感度有關,與標本採集的方式方法有關,還可能與患者病情進展階段、實驗室條件、取材和檢測等操作的規范性等有關。

“如果發病非常早期,確實可能會出現測不出來的情況。”梁連春分析,患者當時尚未表現出症狀,提前檢測就會出現雖然是陽性結果,但沒有臨床症狀表現的情況。經過一段時間,大部分病人會表現出相應症狀,少部分則仍然沒表現出症狀,臨床將其稱為“隱形感染者”。

臨床確診不會依賴一項指標

一名患者三次咽拭子核酸檢測結果都是陰性的,最終是通過下呼吸道樣本確診。有的患者檢測七次都是陰性。如果不依據核酸檢測結果,臨床上如何確診患者?

“這給臨床診斷提出了巨大的挑戰,臨床不是僅僅根據某一項指標來確診和收治病人的。我們靠的是綜合判斷。”梁連春表示,核酸檢測只是診斷的其中一項指標,由於今年疫情流行正好與流感重合,且初期表現非常類似,在診斷時明確流行病學史和參考患者影像學表現,是另外兩項重要指標,把這些指標放在一起綜合判斷。

國家衛健委發布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的診療方案(試行第五版)》中,“疑似病例”標准有所放寬,無論有無流行病學史,隻要符合“發熱和/或呼吸道症狀”和“發病早期白細胞總數正常或降低,或淋巴細胞計數減少”這2條臨床表現,便可考慮為疑似病例。

“如果檢測陽性,可以確診為新冠肺炎。如果初次檢測陰性的疑似患者,按照現行國家衛健委診療方案要求,需在定點醫院隔離觀察。”高佔成說。

梁連春表示,鑒於新冠肺炎潛伏期較長、病毒隱匿性強,即使患者核酸檢測陰性,隻要由專家組根據流行病學史、影像檢查結果、臨床症狀等綜合表現判定為臨床確診病例的,也會在第一時間轉至定點醫院收治,這樣才能最大限度降低其潛在影響。

“對於這類病人,我們不會輕易放回去,而是會作為確診患者來管理。”梁連春坦言,按照最新版治療方案,根據其臨床表現,確保兩次核酸檢測陰性、肺部影像明顯好轉的情況下,才會解除警報,安排出院。公眾不必因此過度恐慌。

(責編:李慧博、趙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