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把脈:疫期宅在家,如何不焦慮

2020年02月11日16:42  來源:中青在線
 
原標題:專家把脈:疫期宅在家,如何不焦慮

  疫情發生期間,很多人大部分時間都是宅在家裡。原本想象著宅在家裡可以想吃就吃,想喝就喝,每天拿手機上網,很過癮,可是真的長時間待在家裡,不能出門,心情卻會變得有些焦慮。甚至有些人,擔心自己被感染,每天測很多次體溫﹔還有一些人,陷入信息過載的焦慮,每天抱著手機不停地刷疫情的情況,連飯都顧不上吃,可能還會熬夜﹔也有一些人,每天在網上盯著,一發現有新藥的消息,馬上出去搶購……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陸林說,對大量新的信息產生反應,是正常的,但是如果過度反應,就可能產生焦慮甚至恐慌的情緒。

  那麼,什麼是過度反應呢?

  陸林說,比如測體溫,每天不要超過兩次,上午一次,晚上一次就夠了。如果測十幾次,就是過度反應。比如了解輿情防控的信息,每天不要超過一個小時,要看國家權威部門公布的信息,不要看非正規渠道的信息,如果不停的看手機,過多的信息就可能會帶來壓抑、焦慮的情緒,甚至會讓人產生恐慌。

  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醫學心理科主任姜榮環告訴我們,一般人群在遇到重大疫情的時候,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心理、生理,包括行為上的反應,很多人會有緊張、焦慮、恐懼、悲觀的情緒,這種不良情緒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緩解,就會出現各種身體上的反應,比如睡眠不好,再加上休假期間生活作息不規律,可能還會表現出反應遲鈍、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身體方面可能會有頭昏、頭暈、心慌、胸悶、憋氣的現象,以及消化不良、食欲不振這種植物神經系統功能紊亂的症狀。有的人可能還會有點咳嗽。這其實是一般人在遇到重大特殊事件時的正常反應,也叫做“正常人對特殊情境的正常反應”。

  很多人因為認識不到這一點,在出現這些反應時,會過分擔心,從而加重不良反應,陷入惡性循環。所以我們首先要認識到,這種反應是特殊情況下的正常反應,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疫情慢慢得到控制,也會慢慢減弱和消退。

  那麼,宅在家裡的朋友們,應該如何進行自我心理建設,避免陷入焦慮呢?

  姜榮環告訴我們,首先要養成一個規律的生活作息習慣,保証良好的睡眠,因為睡眠不充足,生活不規律,就會導致整個身體狀況變糟,情緒也容易緊張。看手機的時間要控制在一個小時之內,要給自己安排一些娛樂、休息、學習的時間,讓自己的生活豐富起來,這也會從一定程度上緩解焦慮的情緒。

  其次還可以通過一些現代化的通訊技術設備,比如電話、短信、微信、視頻跟親朋好友進行交流,互相鼓勵支持,

  最后,還可以進行一些放鬆訓練,比如通過呼吸放鬆,肌肉放鬆等方法,幫助自己消除情緒、症狀,保持一個更好的身體狀態和心理狀態。

  夏瑾

(責編:李慧博、王燕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