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院士呼吁大家少出門,如果不是緊急情況,產后的寶媽能不去醫院最好。但是,盆底康復最佳的時間段就是產后,不去醫院檢查,怎麼樣才能知道自己盆底損傷的情況呢?
陳醫生教你如何在家進行盆底自測,不用去醫院,自測方法隻需10分鐘就能學會。
現在,寶媽們可以跟著我們盆底門診的盆底檢測流程進行自我評估,這樣大家不出門也可以初步判斷了。
流程一:問診
在這個環節,首先要問自己以下幾個問題:
1.目前是第幾胎?
2.分娩方式是什麼?(順產、剖腹產、產鉗)
3.寶寶幾斤重?
4.懷孕期間體重增長了多少?
5.孕期休息的情況怎麼樣?
6.孕期有沒有做瑜伽、凱格爾等運動?
很多事情的結果可能並不符合我們的認知設想。比如,剖宮產后盆底一定會比順產后的好嗎?產鉗后的盆底一定會比自然分娩的差嗎?
其實答案都是否定的,因為影響盆底健康的因素太多了,在這個領域中,我們也在不停學習,不斷探索。
但是有一個道理是肯定的,即孕期以及分娩前,甚至遠到孕前的盆底狀態越好,分娩后盆底的損傷就越輕。
這就像是兩個運動員跑馬拉鬆,其中一個每天都在訓練,賽前熱身也做得很好,而另一個訓練的沒那麼多,熱身准備也沒那麼充分。結果可想而知,后面一位運動員更加容易受傷。
另外在問診中,我們還會詢問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您目前的症狀是什麼?”。
產后盆底功能障礙常見的症狀包括:
1.咳嗽漏尿﹔
2.尿急尿頻﹔
3.下身下墜感﹔
4.性生活疼痛﹔
5.小腹墜痛﹔
6.腰酸。
大家可以先對照這些症狀回憶一下自己的情況。
流程二:婦科檢查
第一個步驟是肌力測定
簡單來說就是指導患者收縮陰道,用手去感知收縮力。
醫院門診採用國際通用的《牛津肌力分級》 分為0 、I 、II 、III 、IV 、V級 。但是這個分類方法可能對大家來說有點麻煩,而且准確地評估肌力需要一定的經驗。
為了方便大家自測,我把肌力分級進行了簡化,按照學習成績的標准,分為優、良、中、差。
肌力自我測定步驟:
1.洗澡后檢查,檢查前清洗雙手。
2.戴好一次性醫用手套。
3.平躺在床上,雙腿彎曲。
4.右手食指或中指輕輕放入陰道,深度約兩指節,左手輕放在腹部。
5.收縮陰道,夾緊右手指,同時左手負責監督腹部用力。
6.右手指感知收縮力度。
肌力評估標准:
差:沒有感覺或者輕微震顫
中:肌肉能收縮,但和手指沒有對抗
良:能收縮 ,和手指有對抗
優:能收縮 ,擠壓感強烈
第二個步驟是張力檢查
這個檢查也是通過醫生的觸診來了解,這需要深部觸診,自己很難完成,就不多介紹了。
但是這裡要解釋一下肌張力和肌力的區別,這也是很多寶媽疑惑的問題。
盆底肌力很好理解,可以表現為陰道的收縮力。那麼盆底肌的張力是什麼呢?
盆底肌力與盆底肌張力的區別:
舉個例子,比如說我們搬了很重的東西,從一樓搬到六樓,搬好之后會覺得胳膊在抖,這就是張力高的表現。
這時候如果筋疲力盡的我們再去拿個杯子喝水都會覺得很吃力,這就是肌力弱,所以說張力和肌力不同。
如果您有產后性生活疼痛(入口處或深部疼痛),很大概率是盆底肌張力過高。
流程三:姿態評估
長期的姿態不良,會加重盆底肌的負擔。所以我們會評估一下患者的站姿和坐姿,比如骨盆前傾的檢查,從而指導大家注意生活中的一些小細節,不只是為了盆底,也為了女性優雅的氣質。
流程四:儀器評估
上述步驟結束之后,就要開始我們的儀器評估。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一下盆底肌群。
盆底肌群包含兩種:
I類肌(慢肌纖維):
I類肌與維持靜息條件下支持功能有關,等長收縮,收縮較慢、產生的張力較低,維持的時間長且連續,不易疲勞。
盆底肌中的深層肌大多為此類型肌纖維,佔70%以上,對維持盆底的支撐功能起到重要作用,相當於盆底肌裡面的長跑運動員。
II類肌(快肌纖維):
II類肌與盆底肌快速有力的收縮功能有關,等長收縮,快速且簡潔,產生的張力高,但是易疲勞,是高強度運動時的主要動力。
盆底肌的淺層肌中含此類型肌纖維較多,在控尿、控便及性功能正常發揮中起重要作用,相當於盆底肌裡面的短跑運動員。
需要注意的是這兩種肌群不是單獨工作的,比如大小便的控制需要兩種類型的肌肉配合默契,才能達到良好的效果。
那麼在疫情期間,沒法到醫院做儀器檢測怎麼辦?
不要緊,還記得前面教大家自測肌力的辦法嗎?
讓我們來做兩組動作
第一組:(快肌檢查)收縮1秒,放鬆2秒 *5次
第二組:(慢肌檢查)收縮5秒,放鬆10秒 *2次
檢查下來可能有以下A、B、C、D四種結果
A. I類肌、II類肌都表現不錯,收放自如而且輕鬆完成。
B. I類肌、II類肌能跟著節奏收縮和放鬆,但很容易累,肌力越來越弱。
C. I類肌、II類肌沒有反應,不能隨意收縮。
D. I類肌、II類肌可以收縮,但放鬆不下來,甚至陰道入口或者深部處會有疼痛。
以上就是教大家自己在家盆底檢測的流程,大家一起來學吧。
如果確實盆底肌的情況不太理想,可以先在家練習凱格爾訓練,也可以線上咨詢醫生如何自我鍛煉,待到疫情過去,再到醫院就診檢查。
本文由上海市同仁醫院特需部科主任戴雲進行科學性把關。
“達醫曉護”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