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懷疑自己感染了病毒,是焦慮症的表現嗎?

王欣玥

2020年03月16日08:34  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
 

新冠肺炎疫情已經持續近兩個月之久,面對疫情,不少人產生了強烈的恐慌情緒。疫情期間提高警惕是好事,但一些人會出現過分焦慮的情況,例如經常懷疑自己感染了病毒、控制不住反復消毒洗手、因為一點小事就產生較大情緒波動等等。此類焦慮情緒會引發焦慮症嗎?疫情之下,我們該如何調節好個人情緒呢?

對於疫情期間產生的焦慮情緒,專家表示,焦慮情緒與焦慮症不同。焦慮是每個人在進行調整和適應的過程中都會產生的情緒,而焦慮症則有一定的診斷標准,分為急性焦慮和慢性焦慮。

急性焦慮症發作時,一般伴有明顯的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手腳出汗、呼吸困難等症狀﹔慢性焦慮則是指緊張不安的情緒佔一天中的大部分時間,這樣的狀態持續六個月以上,才能被診斷為慢性焦慮症。此外,研究表示,焦慮症也和遺傳因素有關。因此,不是每個人都容易患上焦慮症,無需過分擔心。

面對疫情期間情緒上的波動,專家給出幾點建議:

首先,每個人都應該意識到,面對疫情時產生的恐慌情緒是完全正常的。一般來說,這種恐慌情緒經過六個月左右的時間就能得到徹底緩解。恐慌情緒不盡然都是壞處,它也有積極的一面,比如,恐慌心理能促使我們採取更加積極的辦法應對疫情。

其次,情緒也是一種“能量”。焦慮情緒很大一部分來自於對“未知”的恐懼。因此,我們應該主動了解、正確認識新冠肺炎疫情,同時採取一些方法來轉移注意力,如看電影、聽音樂、讀書、鍛煉等方式,轉移負面情緒帶來的“能量”。

最后,我們還應該明確,目前為止還沒有針對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效藥,戰勝疫情主要還是靠自身的免疫系統,而一個人的免疫力跟情緒有很大關系,如果應對不當,就會削弱自身免疫力。

如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仍處於關鍵階段,在“閉關修煉”期間,我們應努力調節心態,豐富居家生活,強身健體、增強免疫力。隻有社會大眾共同努力,才能最終打贏這場疫情防控戰。

受訪專家:河北省第六人民醫院副院長趙素銀

(責編:王欣玥、董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