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目前國內新冠病毒疫情已經得到有效的控制,但防控依舊不能鬆懈﹔盡管目前大部分醫院已經恢復了門診就診,但醫院作為人員密集的場所,仍需盡量避免就診次數。
一些慢性疾病患者,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腎臟病等需要長期服藥、定期隨訪的患者而言,應如何自我管理控制呢?其實,即便沒有這波疫情,慢性疾病也是三分治療、七分管控,醫生能做到的是告訴患者和家人如何與慢性病和諧共存,而在生活中與慢性疾病的長期和平共處,就需要慢性病患者了解並執行以下16字策略。
一、按時服藥
對於慢性疾病患者,長期規律服藥控制是關鍵,患者居家期間一定要按時按量服用藥物,且不可因為“忌諱”去醫院,或者擔心停診,而停藥或者減少用藥次數和劑量。目前各醫療機構門診已將慢病患者長期服用的藥物處方開具時間放寬到1至3個月。各家醫院均採取預約制度、嚴格消毒、測體溫等措施,隻要在就醫過程中,遵循戴口罩、不扎堆,注意手衛生、勤消毒等策略,是不會因為就醫配藥而感染病毒的。但如果停服或者減服藥物,所帶來的慢病急發,甚至出現並發症,則會得不償失。
二、定時監測
高血壓、糖尿病患者需要定時監測血壓、血糖變化。
(1)血壓的檢測應該是定時間(每天檢測時間固定)、定體位(坐位/平臥位)、定部位(左上臂/右上臂)、定血壓計。
血壓控制的目標值:一般人群應控制在140/90mmhg﹔對於老年人,可以放鬆至150/90mmhg以下﹔合並冠心病、糖尿病、慢性腎病、腦卒中的患者應盡量控制在130/80mmhg以下。
控制良好:每日早晚各測一次,每周測一天﹔
控制不良/初診/調整藥物后:每日早晚各測2~3次,間隔1分鐘,取平均值。
(2)血糖監測時間表:
A 空腹血糖:禁食8小時以上的血糖值,即清晨空腹狀態下的血糖﹔
B 餐前血糖:午餐、晚餐前的血糖﹔
C 餐后2小時血糖:從吃第一口飯開始,2小時后的血糖﹔
D 睡前血糖:准備入睡前的血糖。
E 凌晨3點血糖:主要為了及時發現夜間凌晨的低血糖。
血糖達標、病情穩定時,每周監測1~2天,至少選擇餐前、餐后兩次監測﹔
應用胰島素患者:治療開始階段每天至少測4次,達標后每次打胰島素前監測﹔
以下患者應加強監測的頻率:
A 新診斷的糖尿病患者﹔
B 血糖控制不佳者﹔
C 初用胰島素治療,尤其是佩戴胰島素泵的患者﹔
D 更換藥物或者調整劑量后﹔
E 血糖控制不佳者﹔
F 容易發生低血糖者﹔
G 患有急性疾病、手術、外傷后﹔
H 外出旅游、飲食不規律、情緒波動等﹔
I 孕婦。
三、合理膳食
對於高血壓、冠心病患者飲食總的原則是:低鹽低脂,多蔬菜粗糧,適量蛋白質、水果﹔
對於糖尿病患者飲食的原則為:低鹽低脂忌糖,多蔬菜粗糧,適量蛋白質,部分水果﹔
對於合並腎功能不全的患者而言,應該選擇優質低蛋白飲食,以減少腎臟負擔。
(1)低鹽:高鈉飲食是高血壓發病的重要危險因素,高血壓患者需低鹽飲食,還應該減少“看不見”的鹽攝入,如醬油、咸菜、臘肉等。
(2)低脂:盡量使用蒸煮燉的方法,烹飪油使用植物油,尤以橄欖油、茶油等為宜,減少肥肉、動物油攝入。
(3)蔬菜粗糧:均含較多的膳食纖維,每天使用400-500g新鮮蔬菜,多食用燕麥、玉米、高粱、蕎麥、薯類、豆類等富含膳食纖維的粗糧。
(4)適量蛋白質: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包括牛奶、魚類、蛋清、精肉、豆類、堅果、谷類,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患者均應適量均衡進食,以補充必須的蛋白質。
其中,合並腎病患者需要進食優質蛋白質:動物蛋白、雞蛋白、大豆蛋白(黃豆、黑豆、青豆)、奶制品,除大豆蛋白外的其他植物蛋白(如綠豆、紅豆、谷類、堅果等),會加重腎臟負擔,腎病患者應根據自己腎功能情況少吃,甚至不吃。
(5)水果: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理想時可以選擇適量進食升糖指數低的水果,如獼猴桃、柚子、草莓、藍莓、小番茄等。
四、適度運動
居家隔離期間,也不能一直坐臥,需要適度適量運動,以保持體能、增強抵抗力。適度運動還可以有效消耗能量、降低血糖。對於高血壓、冠心病患者而言,應根據原來運動量的大小,選擇運動方式,比較提倡的有太極拳、八段錦、做操、跳舞等。在疫情平穩的地區,居民可適當進行戶外運動,選擇開闊通風人少的環境,不組織參加集體運動即可。
作者:復旦大學附屬華東醫院急診內科主治醫師韓蕊
本文由中國科普作家協會醫學科普專委會主任委員王韜進行科學性把關。
“達醫曉護”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