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影像與核酸檢測為啥相互輔助 ?聽聽專家怎麼說

董童

2020年03月23日11:43  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
 

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五版)》中,將“疑似病例具有肺炎影像學特征者”納入湖北省臨床診斷病例標准。CT影像為何會成為診斷方法之一,對患者從確診到康復起到哪些作用?

CT影像檢測與核酸檢測採用標准不同

自從新冠肺炎疫情開始后,醫生在診療工作中, 發現胸部CT表現為急性炎症的患者中,有一部分PCR檢測是陰性現象。從1月22日到2月5日,總結了4000多例數據。通過計算,CT陽性率是51.25%至80.98%,而核酸檢測的陽性率為30%至50%。也就是說,經過數據分析,得出了CT影像可成為診斷新冠肺炎依據的結論。

為什麼CT檢測與核酸測定的數據結果會有一定差異性?因為這是臨床所採用的不同兩種標准。病毒核酸檢測結果呈陽性,是病理或病原學作為檢驗標准。實際上在臨床過程中,應該有80%或90%的比例,都採用的是臨床診斷病例這種方式進行診斷的。

CT影像檢測與核酸檢測應相互輔助

從臨床角度講,這兩種檢測方法本身就是一個相互輔助的方式。因為從臨床流行學病史、臨床實驗、化驗單,再加上影像診斷,才是醫生稱之為臨床診斷標准的一整套工具。

核酸測定確實是確診新冠肺炎的最后一個判斷標准,但與CT影像相比,這兩種方法完全不一樣。CT是採用大型的、恆定的醫療設備,它比較快、准,而且操作簡單,不會受到過多的人為環節操作影響,相對來說比較穩定﹔而病毒核酸的測定,要受多種因素影響。比如在人工採樣時的採集量,測定核酸時使用的試劑盒的檢測敏感性和特異性等等。

核酸病毒測定特異性非常高,隻要測斷結果為陽性,准確率就非常高。但它的缺陷在於敏感性,如果因為溫度和病毒液體破壞了試劑,或者病毒採集量沒有達到標准,與在實驗室等特定環境條件下得出的測定標准不同,都可能檢測為假陰性。所以建議用CT影像做前期診斷,再用病毒核酸測定來做最后確診。

其實這兩種檢測方法本身就是同時進行的,一開始是因為核酸試劑盒的數量不能滿足疫情一線地區這麼大體量的患者,這些患者在做CT檢測的同時,還要排隊等待做核酸檢測。隨著核酸試劑盒產量的增加,現在已經能夠實現同期做這兩項檢測,實現了互補。

應用人工智能可彌補不足提高救治率

此次疫情的患者數量非常大,大體量人群集中做CT,無形中加重了影像科醫生的工作負荷。通過人工智能輔助診斷,可以彌補一線的年輕醫生的經驗不足避免漏診,也可以減少人工,提高效率。

此外,如果在做CT檢測和核酸檢測時輔以人工智能,可提高檢測結果正確性,對患者採取有效的隔離措施,進行積極治療,將患者症狀維持在輕症,可降低死亡率。同時,可在建立新的診斷標准或做診斷路徑時,提供大量的科學數據依據。

如果合理運用人工智能,可讓醫生互相學習提高,而且由機器人在檢查過程中引導患者,就不需要影像技師進入檢查室對接病人,會降低交叉感染。比如中南醫院和推想科技研發的InferRead新冠肺炎智能輔助篩查和疫情監測系統的應用,既節省了大量人力,而且通過一些功能的設定縮短了檢測時間,對臨床評估尤其是治療前后結果的對比,對醫生幫助很大。

受訪專家:

武漢大學中南醫院醫學影像科主任、中華放射學會神經學專委會副主任委員徐海波

武漢大學中南醫院醫學影像科副主任張笑春

(責編:李慧博、董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