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康復患者注意了!這份飲食指南請收好

李響

2020年06月12日08:05  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尤其是人口老齡化及城鎮化進程的加速,導致心血管疾病的發病人數持續增加。其中膳食營養是影響心血管疾病的主要環境因素之一,合理科學的膳食可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醫學營養治療與藥物治療、手術治療一樣,發揮著重要作用。

膳食結構與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發展有著密切關系。膳食結構是指膳食中各類食物的數量及其在膳食中所佔的比重。我國居民的膳食結構基本上屬於以植物性食物為主,動物性食物為輔的發展中國家膳食式。但自上世紀末有了明顯變化,特別是在一些大城市和經濟發達省份,動物性食物成倍增長,而主食糧食的消費量逐漸下降。隨著動物性食品消費的提高,人民的營養狀況雖有了較大的改善,但引發心腦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亦隨之增加,如我國大城市及郊區和富裕省份的農村膳食中脂肪的供能比已超過30% ,日均膽固醇的攝入量已超過300mg。

健康飲食,這些標准應知道

首先,在能量攝入上,正常成年人的體脂率分別是男性15%~18%和女性25%~28%。體脂率應保持在正常范圍。若體脂率過高,體重超過正常值的20%以上就可視為肥胖。

其次,脂肪酸的攝入要同時考慮其量和質,尤其是其脂肪酸的構成。每日每人膳食中脂肪供給的能量如超過一日總能量的30%,冠心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則明顯增高。

除各種脂肪酸外,類脂中膽固醇的攝入與心血管疾病也有著密切關系。一般情況下,往往是高飽和脂肪酸與高膽固醇同時存在,故應限制膽固醇的攝入量,每日不超過300mg。

此外,長期過量的鈉鹽攝入是國際公認的高血壓發病主要危險因素之一,進而影響心血管發病率和死亡率。中國居民膳食指南裡提出的是6克,而我國居民每人每日食鹽攝入量平均為10.6克,有72.6%的居民食鹽的消費超過建議量。

科學對症,不同心臟疾病有不同處方

1. 高血壓病患者

(1)增加身體活動:每周5天,每天大於3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

(2)嚴格控制鈉鹽:推薦每天食鹽用量控制在5g以下,並注意減少攝入醬油、味精、榨菜、腐乳等含鈉高的食物﹔

(3)適當增加鉀攝入量:每天3.5~4.7g,盡量從自然食物如紫菜、香菇、土豆、毛豆、蓮子、香蕉、橙子等蔬菜水果中攝取﹔

(4)保証足量的鈣和鎂:推薦飲用牛奶,適量食用大豆、堅果﹔

(5)限制飲酒。

2. 高脂血症、動脈粥樣硬化和冠心病患者

(1)適當減少碳水化合物的攝入,控制甜點、飲料及精制糖果的攝入﹔

(2)多吃深色蔬菜和水果,蔬果中富含的膳食纖維、維生素C有助於降低甘油三酯、促進膽固醇的排泄﹔

(3)少量多餐,避免過飽,同時忌煙和濃茶﹔

(4)最好不飲酒,如飲酒應限量,取得專業醫師的同意。

3.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1)了解其用藥情況,包括利尿藥、降壓藥及其血鈉和血鉀水平、腎功能及補液量﹔

(2)注意維持血液電解質平衡﹔

(3)進食種類及量遵循循序漸進原則,可以從清流質飲食向濃流質飲食、低鹽低脂半流質飲食、低鹽低脂軟食、低鹽低脂普食逐步過渡﹔

(4)避免過冷或過熱的食物,濃茶和咖啡也不適宜﹔

(5)保証豐富膳食纖維的攝入,尤其是水果中的可溶性膳食纖維可以防止便秘,使大便通暢。

4. 慢性心衰患者

(1)營養處方中應保証優質蛋白質佔到總蛋白的1/2~2/3﹔

(2)每日液體量為1000~1500ml,盡量選擇高能量密度的食物﹔

(3)鈉鹽的攝入最好每日小於3g﹔

(4)保証充足的無機鹽和維生素,如鈣、鎂、維生素C、維生素B族等﹔注意電解質平衡﹔少食多餐,每天以進餐5~6次為宜﹔戒煙、戒酒。

本文由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主任營養師李響進行科學性把關。

來源: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

(責編:王欣玥、董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