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易脾胃受寒怎麼調理?教你3道神曲方

許尤佳

2020年07月10日08:37  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
 

一向關心寶寶脾胃消化,懂得科學喂養、給孩子及時消食導滯的家長,一定對神曲不陌生。保和口服液、大山楂丸、焦三仙等常見消食導滯藥,都含有神曲這味食藥材。其實,神曲除了能夠有效地消食導滯外,如果學會對証利用,還能巧妙地解決夏季養育寶寶的各種小問題。

和澱粉有關的積淤神曲都能化開

神曲

性味:味甘,性平偏溫。

歸經:歸脾、胃二經。

功效:下氣調中,止瀉,開胃,化水谷,消宿食,破症結,逐積痰,治小兒胸腹堅滿。

神曲不是一種天然食藥材,而是辣蓼、青蒿、杏仁泥、赤小豆、鮮蒼耳子加入面粉或麩皮后發酵而成的曲劑。它最早由漢代名醫劉義研制而成,專用於消化米面宿積。傳言劉義觀察到蛇類找尋食野地裡的草藥,吞食后排便量多。排泄后形體清爽,竄走迅疾,便認定這些草藥能治消化不良。經過醫師的潛心研究,神曲就這樣誕生了。

神曲對於消解食用米面、谷類過多導致的積食,有很好的效果。通俗的說,所有和澱粉有關的積淤,它都能化開。在常見的用法中,神曲經過二次加工炮制還分為炒神曲和焦神曲。神曲本身偏味甘偏溫,炒制過后更溫﹔炒焦后化水谷、消宿食的力度會更強。如果寶寶體質、脾胃偏寒,即使在大夏天手腳也冰冰涼,舌苔偏白厚,還偏愛喝冷飲的話,也可以選擇炒神曲。

除了消米面,神曲還有解表化濕的功效。如果寶寶體質又寒又濕,稍微吹風就怕冷,夏天也吹不得空調,容易反復風寒感冒,這種體質如果有積食,就可以選擇焦神曲為原料的焦三仙,它比保濟口服液藥效更強。除了消積,寒濕體質的寶寶患風寒感冒,也可以用焦神曲搭配其它解表食藥材煲水喝。

不過用神曲煲水的時候,要注意用布把它包起來。否則湯水質地粘稠,味道還偏苦,寶寶難接受。考慮到口感,在服用炒神曲、焦神曲的時候,可以用適量麥芽糖或黃糖調味。

夏天最常見的3個毛病,3道神曲方來解決

津液不足

夏天寶寶出汗多,最容易缺乏的就是津液。白開水雖然是最好的寶寶飲品,但味道寡淡,寶寶往往不愛喝。很多上學的孩子,甚至經常出現裝白開水的水杯“滿瓶去、滿瓶回”。給寶寶喝點帶味道的茶水,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夏天新茶上市,新鮮的綠茶偏寒,不太適合寶寶。倒是可以給寶寶喝點神曲柑普茶。

神曲柑普茶

材料:神曲半塊(約3g),柑普茶葉5g。

做法:鍋內注入3~5碗水,神曲用布包好下鍋,水開后隔去藥渣,水中加入柑普茶葉,泡服。

功效:消食和胃,驅寒化濕。

適用年齡:3歲以上寶寶對証可服。蠶豆病可服。

這道茶泡起來有股茶香與陳香混合的氣味,對夏季寶寶脾虛濕困導致的消化不良、胃脘飽脹、納呆食少最有效。有的寶寶可能胃寒比較明顯,一喝茶就會胃痛,那可以用2g陳皮、3g神曲泡水喝代替柑普。陳皮能理氣,但量多了也容易破氣。神曲的妙處在於行而不損。這兩種食藥材合用,能彼此中和性味功效,不僅處理日常一兩餐的米面吃撐,更能調理氣虛脾虛。

脾胃受寒

夏季兒童常見的另一種病情,就是寶寶脾胃突然受寒。這個原因有很多,比如沒管住嘴,偷偷吃了很多冷飲、雪糕、西瓜等寒涼物﹔或者在空調房睡覺,露出小肚子著了涼。如果寶寶不幸中招,可以用性味偏溫的神曲,搭配性溫味辛的丁香,調理寶寶的脾胃寒証、呃逆嘔吐、食少吐瀉。

丁香神曲水

材料:神曲1塊(約6g),丁香1g。

做法:神曲、丁香入水浸泡半小時,大火燒開后轉小火煮15分鐘,溫服。

功效:溫中散寒,消食和胃。

適用年齡:3歲以上寶寶對証可服。蠶豆病可服。年齡較小的寶寶若脾胃受寒,可以外敷肚臍貼代替飲用此方。

家長注意,丁香神曲水不是亡羊補牢的萬能水。不能認為有了它,寶寶夏天就能敞開了吃,反正吃寒了可以喝丁香神曲水。

脾胃經常受涼,會產生什麼后果呢?

痰濕體質

脾胃總是受寒,最明顯的后果,就是寶寶更容易積食了。積淤在體內的水濕、痰飲,就是從寒而生。體內越寒,脾胃運化就越慢,停滯在中焦的廢物,就成了皮下粘膩的濕和痰。如果按按寶寶的肚子,感覺硬鼓鼓的,仿佛有什麼東西囤積在中焦,怎麼都消化不掉,這種情況可以給寶寶順逆時針摩腹緩解。

如果任由其繼續發展,就會出現寶寶肺部有痰液,總是小咳不斷的情況。天氣一變冷就容易感冒、鼻塞,久而久之還會發展成鼻炎。這個時候,寶寶的體質也是偏痰濕質的。用神曲煮粥能調理痰濕體質。

神曲山楂粥

材料:山楂5g,谷芽、麥芽、神曲各6g,茯苓10g,粳米50g。

做法:材料下鍋,加約5碗水,文火煎至3碗水后,加粳米熬粥。可用少量白糖調味。每日1次。

功效:化痰消積,尤其適用於積食痰飲的痰濕質寶寶。

適用年齡:3歲以上寶寶對証可服,少量、分次服用。蠶豆病寶寶可服。

不過,無論是摩腹也好,神曲山楂粥化痰消積也好,根本的解決方法還是管住寶寶夏天貪涼的小嘴,並且順應夏季氣候特點,科學養育寶寶。

資料來源:許尤佳育兒堂微信公眾號

本文由廣東省中醫院兒科主任許尤佳進行科學性把關。

(責編:李慧博、董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