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食積發熱,家長一定要注意這些

鄭賢輝

2020年07月23日13:54  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
 

小孩子發熱是很常見的,發熱的原因也有很多。常見的引起發熱的原因有感染、免疫系統性疾病、機體對抗性發熱及腫瘤等原因,其中最常見的是呼吸道感染,除此之外,生活中較為多見且特殊的一種發熱是食積發熱,那麼食積發熱到底是怎麼形成的呢?家長在生活中遇到自家孩子出現這種情況又需要怎麼處理呢?

一、食積發熱的原因

現今困擾著家長最大的問題大概就是關於小孩的吃飯喂養問題,吃飯儼然已成為“頭等大事”。

“食積發熱”顧名思義是因為積食而導致的發熱。物質條件的改善和家長的寵溺讓小朋友們能夠隨時吃到營養豐富的食物,適量的食物能夠給小朋友提供足夠的營養,然而過多的食物不僅會令他們無法及時地消化吸收反而給胃腸道造成較大負擔,食物在胃腸道滯留難以消導而郁而發熱。

宋代“小兒王”錢乙總結小兒的生理病理特點為:①臟腑嬌嫩,形氣未充﹔②發病容易,傳變迅速。兒童處於一個生長發育的過程,形體未充,稚陰稚陽,胃腸道功能尚未發育成熟,而容易導致生病后又沒有足夠的正氣抗邪外出,臟腑嬌嫩更容易發生傳變。

二、臨床表現

既然知道了問題的形成原因,那家長區分小孩是由於感染還是因為食積而導致的發熱顯得尤為重要。食積發熱多發生在學齡前兒童,臨床上多表現為體溫升高伴有手足心熱,發熱時間則較平常更有規律,多出現在午后的潮熱,當小朋友出現了以下表現就要注意發生食積發熱的可能。

1.發病前常有誘因,如因近期暴飲暴食,過食生冷刺激食物,或食入較多的肉類食物。

2. 腹部脹悶不適,小朋友可能會有腹脹,小肚子比平常更圓鼓,可能同時伴有腹痛,或者放屁較正常更頻繁。

3. 食欲不振,甚則厭食,嚴重者可出現進餐后脘腹脹滿、惡心嘔吐。

4. 口臭嚴重,因為食物難以消化,在胃腸道內滯留發酵,加之排便欠通暢而使難聞的味道從口腔而出。

5.大便常表現為便秘,又干又硬,難以排出。

6.“胃不和則臥不安”,患者胃腸脹悶不適則影響睡眠,熱擾於心可出現煩躁夜眠不安。

7.舌苔較前增厚,白膩。

三、如何處理?

1.明白了導致疾病的原因之后,我們應該盡可能地避免類似的問題,減少給小孩喂食過多的食物造成消化道負擔。小孩的食積發熱說到底是家長的教導與喂養問題,“三分飢與寒”是祖輩延續至今的育兒名句,自有其依據和可行性,教導小孩節制飲食的“防”甚至比給用藥的“治”更為重要,所謂“治未病”正是如此。

2.不可一遇到發熱就使用退熱藥,退熱藥大多性寒,過於快速使用寒涼藥物不僅不能幫助體內的正氣抗邪外出,反而抑制體內的正氣,無疑是當頭棒喝,容易引起兩個結果:熱勢反復或者表現為無熱,但小孩的舌苔結滿了厚厚的一層,實際是因為加劇了脾胃的受損﹔更有甚者,正氣虛弱,脾胃受損,無力再化生氣血,邪氣趁勢而入,引發變証,這時候的變証就更加棘手了,小兒臟腑本就嬌嫩,過多的藥物對他們來說是極大的負擔,小孩的生長發育則受到極大的影響。

3.如出現食積發熱可以用些消食導滯的藥物,主要有下列幾種常見的藥物:如常用的小兒七星茶,保和丸等具有消食導滯成分的成藥及單味雞內金研末服用等方法﹔或者如常見的腸道益生菌,可以有效調節腸道菌群的失調。

4.推拿手法對於食積發熱有著重要作用,順時針腹部按摩可加快患兒腸道蠕動,清大腸,退六腑等手法能有效退熱。

家長要給予孩子良好的飲食指導,杜絕暴飲暴食、過食生冷而導致的食積發熱。

本文由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副主任醫師沈健進行科學性把關。

“達醫曉護”供稿

(責編:楊代武、董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