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65歲新冠肺移植患者崔志強從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出院。據悉,崔志強是目前全球已開展的10例因新冠肺炎接受肺移植手術后,首位達到出院標准的患者。從1月23日不幸罹患新冠肺炎,到使用ECMO和呼吸機維持生命62天,一度被認為“救不過來了”的崔志強,4月20日在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接受雙肺移植手術后重獲新生。
肺是人體的呼吸器官,也是重要的造血器官。那麼,哪些疾病需要進行肺移植手術?手術成功率是多少?術后會有哪些並發症呢?
哪些疾病需要進行肺移植手術?
肺移植手術主要針對終末期肺病:患者的肺功能嚴重受損,生活質量差,日常活動嚴重受限,每天感到氣急,需要依賴氧氣生存﹔預期壽命較短﹔藥物和外科手術不見效果,沒有其他重要臟器功能衰竭的情況下才適合做肺移植手術。具體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特發性肺纖維化、先天性α1-抗胰蛋白酶缺乏所導致的肺氣腫、原發性肺動脈高壓、以及結節病、淋巴管平滑肌瘤病等。
一般來說進行雙肺移植的最佳年齡應小於60歲,單肺移植患者年齡應小於65歲。患者進行手術的最佳條件是每天吸氧,保持好的營養狀況和精神狀態,平常可以進行散步活動,能夠配合醫生治療,沒有其他明顯的心腦血管疾病、重要的肝腎功能不全等問題。手術之前需要注意保護自身呼吸功能,保持居住環境干淨整潔,適當地進行運動。盡量避免去人多的場所,減少參觀建筑物和裝修場所,避免接觸寵物、花粉和二手煙。
影響肺移植手術成功率的因素
如今肺移植手術技術相對比較成熟,成功率可以達到90%以上。但在移植過程中還有很多因素會影響成功率。首先,對肺移植患者進行全程管理,是提高肺移植手術成功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具體包括患者住院后的氣道管理、呼吸道管理、各項檢查、手術的順利進行、術后管理、術后抗感染、抗排斥,ICU呼吸機的應用以及長期的隨訪等。各項管理環環相扣,任何一環出現問題,都會影響手術的成功率。其次,患者作為受體,身體素質非常重要,需要檢查是否存在其他感染、肝腎功能不全等問題。此外,供體肺質量的好壞也至關重要,供體肺取下來之后要進行冷處理,爭取在6個小時之內移植到患者體內。如果在運輸過程中超時了,供體肺會受到損傷,移植后的成功率也會大大降低。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有一些邊緣性供肺的質量較差,但醫院通過體外肺灌注(EVLP)機器進行修復,再對這類邊緣性供肺進行一系列科學有效的評估后,也是可以保証手術安全的。
術后會有哪些並發症?
隨著技術手段的成熟,肺移植手術的並發症已經大大減少,但是仍存在一些潛在的並發症。如心血管系統的並發症——嚴重的心律失常,術后發生的應急性潰瘍,胃腸道的並發症,因長期臥床引起的腎靜脈血栓、肺栓塞,還有術后會發生的細菌感染、曲霉菌感染等。由缺血再灌注損傷引起的血管通透性增高、肺水腫,在術后早期的發生概率為10~15%,中重度的缺血再灌注損傷容易產生呼吸急促、氧飽和度下降等。第三類並發症是與免疫相關的,如急性排斥反應、慢性排斥反應。此外,遠期並發症包括腦部中風及其他遠期的癌症,比如長期服用免疫抑制劑會形成腫瘤。
針對出現的感染並發症,醫院會採用成熟的藥物進行治療,如伊曲康唑等。在控制排斥反應方面,常用的免疫抑制藥物有兩大類,一類是免疫誘導藥物,包括抗淋巴細胞抑制劑(如抗淋巴細胞球蛋白、抗胸腺細胞球蛋白)、單克隆抗體(抗CD3單克隆抗體、抗CD20單克隆抗體又稱利妥昔單抗)。一類是免疫維持藥物,如糖皮質激素、他克莫司等。術后常將幾種藥物聯用,以有效避免急性排斥反應。
肺移植手術可以延長患者的壽命,3年的生存率和5年的生存率分別可以達到70%和60%以上,有些恢復得好的患者可以恢復正常生活,甚至可以再生育。患者在術后應堅持服用抗排斥藥物,需要在醫生指導下定期監測肝腎功能、血常規,關注免疫抑制劑的副作用,適當進行調節。此外,患者需要謹遵醫囑,主動配合醫生定期回訪,做好拍胸片、CT、肺功能等各項檢查。如果發生后續的慢性排斥反應,需要進行相應的調整、更新藥物﹔如果發生感染,更需要及時處理。
受訪專家:上海市肺科醫院胸外科副主任醫師、達醫曉護醫學傳播智庫《灰飛煙滅》雜志主編趙曉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