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貝出生前所需的知識儲備,新手媽媽准備好了嗎?

陳菲

2020年07月27日08:24  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
 

每個孩子的呱呱墜地需要經歷三重考驗,從產前到產時再到產后。以下這些情況是媽媽需要了解的,有助於您了解整個寶寶出生的過程。

產前

在發達國家和部分發展中國家會進行常規產前篩查。第一次產前就診時,醫生會安排媽媽進行一組標准實驗室檢查,通常包括以下這些項目:

●ABO血型。

●Rh血型和抗體篩查(用以發現可能導致新生兒溶血病的抗體)

●風疹狀態(有免疫力或無免疫力)。

●梅毒篩查。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血常規(檢測是否有白細胞的異常,貧血或血小板減少)

●尿液分析和尿液培養,以檢測無症狀性菌尿。

●沙眼衣原體篩查。

●淋病奈瑟菌篩查。

●HIV篩查。

●其它妊娠並發或合並的疾病做相應檢查。

妊娠后期的篩查試驗也對新生兒評估有影響。這些試驗包括:

●母親糖尿病檢測。

●母親B組鏈球菌(group B streptococcal, GBS)定植情況檢測。

●篩查遺傳性疾病或出生缺陷,例如唐氏綜合征或神經管缺陷(neural tube defects, NTD),即多種標志物篩查。

●胎兒超聲檢查,包括胎兒解剖觀察、胎兒體重估計和羊水量。

●對於有物質使用障礙病史的母親進行毒理學篩查。

●對有風險的女性進行結核篩查。

●晚期妊娠時重復HIV和梅毒篩查

●分娩時復查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產時

新生兒科醫生接到分娩任務時首先要進行三大回顧:回顧本次妊娠、臨產和分娩過程(包括篩查試驗和膿毒症危險因素)﹔回顧既往妊娠情況,包括娩出先天性畸形兒、死產兒和/或遺傳性或綜合征性疾病患兒的病史﹔回顧父母的醫療史和遺傳病史,尤其是妊娠前或妊娠期間的母親疾病,例如系統性紅斑狼瘡(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或妊娠期並發症(例如,妊娠期糖尿病或子癇前期),可能會影響胎兒生長或引起其他並發症,同時了解母親的用藥情況,因為某些藥物可能具有子宮內作用或被分泌到乳汁中。

產后

寶寶出生后會即刻得到專業的新生兒專業評估,正常的寶寶還會在出生后24小時內接受卡介苗,乙肝疫苗的接種,並在48~72小時內接受聽力篩查、先天性心臟病篩查、新生兒遺傳代謝病篩查。

出生時需要復蘇的新生兒有發生復蘇后並發症的風險,例如低體溫、低血糖和中樞神經系統並發症。新生兒的胎齡、出生時APGAR評分都非常重要。早產兒(胎齡小於37周),包括晚期早產兒(胎齡34到36+6周),出現並發症和死亡的風險高於足月兒(胎齡39~42周)。

新生兒在生后24小時內得到全面評估,其目的在於發現任何將會改變正常新生兒過程的異常,或發現需要處理的醫學問題(例如畸形、產傷、黃疸或心肺疾病)。

膿毒症會嚴重影響新生兒預后,所以它的危險因素需小心評估。新生兒是否存在下列膿毒症危險因素:

●母親分娩期體溫≧38℃(100.4℉)

●胎膜破裂時間≧18小時

●娩出時胎齡<37周

●絨毛膜羊膜炎

●母親GBS定植

對於存在膿毒症危險因素的嬰兒需要密切監測。

一個寶寶的出生需要經歷產前、產時、產后三部曲,新生兒醫生將小心呵護整個過程。有關寶寶出生所需的知識儲備,您get到了嗎?

本文由中國科普作家協會醫學科普專委會主任委員王韜進行科學性把關。

“達醫曉護”供稿

(責編:梅藝璇、董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