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思睡晚上難寐?中醫教你輕鬆解“秋乏”

許良

2020年09月18日08:27  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
 

近月,臨床上有一位36歲女患者,白天思睡,晚上卻難寐,心情不悅,已有二月。還伴有胃納欠佳,大便干結,時有口腔潰瘍,苔薄膩、舌紅、脈弦。証屬:肝郁陰虛,治擬:疏肝健脾,養陰安神,並以心理指導。經三周調理,病情日漸好轉而告愈。

類似這種病情,當下臨床上屢見。夏季晝長夜短睡眠少,如今入秋由熱轉涼,呈現出“陽消陰長”過渡階段,今人又因勞作較多,常有“秋乏”之感,又有思睡之意,理應睡眠有增加現象。但如今不少人晝夜節律調節一時不適,少睡難睡繼續。夏日欠債,秋后算賬。如何防范,中醫在秋季調補方面有講究。

一夏之后,人確有三分虛,但也要結合當令季節。秋有三月,有早、中、暮之分。氣候跨度較大,有秋高氣爽,也有秋風掃落葉之異,存在著溫燥與涼燥之別。尤其暮秋,雨水減少,天氣干燥,晝熱夜涼,氣候多變,人體的生理活動也隨自然環境的變化,由長到收。中醫謂:秋金主收降。以秋季的氣候特點看,中醫又謂:五臟主五氣。肺屬金,氣通於秋,主燥。故秋季應注意保肺津,應少食辛味,可食蜂蜜、乳品、冰糖等滋陰潤肺之品,用藥以潤補為主。因此,注意秋季的睡眠衛生,調整情志,合理飲食,起居有常。在我們江南地帶,還應做到初秋避高溫、中秋避燥邪、晚秋避寒濕,為冬季休整作准備。

疫情趨緩,但防控意識不能丟。偶爾失眠,對身體並無損害, 但長期嚴重的失眠,對軀體和精神均可產生不利影響。重在預防,貴在堅持,防范常態化。本著“順其自然”原理,根據不同年齡、各自的體質特點,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在醫家辨証論治的指導下,“秋冬養陰,濟之以陽”,得其益,防其害。關注睡眠與養生,適當潤補,不僅能調理好夏季的三分虛,又能防范心身隱患,秋乏難寐自可解。

本文由上海市中醫醫院神志病科主任醫師許良進行科學性把關。

“達醫曉護”供稿

(責編:李慧博、董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