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病初愈很“虛”怎麼調養?試試這3劑通用補方

許尤佳

2020年09月24日08:38  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
 

開學后,不少孩子一接觸久違的校園集體生活,稍不注意就生病了,又恰逢季節交替,周末來看診的孩子很多。快到長假了,想讓孩子快點養好身體出去旅行的家長,往往顯得很心急。孩子病初愈時,我常叮囑家長,切記切記:給孩子的飲食仍要忌口,要清淡。但仍有家長看到“病剛好”的孩子疲乏無力、容易盜汗、胃口沒恢復,嘴唇淡紅發白……就覺得孩子身體虛,要想方設法給孩子補,尤其是家有老人的家庭。

最常見的是熬雞湯、參湯,吃牛肉、雞肉,說是要幫孩子補元氣,卻沒考慮到孩子此時是不是真的“病愈”了?仍然虛弱的脾胃是否能承受?會不會虛不受補?我曾面診過一個孩子,好不容易退燒,結果奶奶給吃了一大碗排骨面,外邪去而復返,第二天又起高燒來找我。

孩子病初愈,或將好未好時,到底該怎麼吃怎麼養,才能在清補的同時兼顧到脾胃呢?有什麼合適的清補方嗎?

中病即止

是防止病情反復的第一步

“中病即止”出自《傷寒雜病論》,在我看來是中醫辨証論治范疇的核心觀念之一。中病即止是針對實証而言,意思是經過中醫辨証論治,藥物起到了效果以后,就要調整用藥的方向,或者用藥的劑量、配伍。

病邪雖旺,但正氣同樣旺盛,用藥后,隻要邪氣有退衰之勢,正氣往往能乘勝追擊,把殘余的邪氣驅逐出體外。

而我們常說的“實証”,是指人本身的正氣是足的,但邪氣也比較盛,這樣的狀態說明屬於實証。如果孩子本身抵抗力比較強,正邪之間激烈搏斗,孩子病時的反應可能反而會比較明顯。這也是為什麼在中醫眼中,孩子一遇外感就發燒,一對証用藥就見效,其實是體質比較好的表現。

遇到這種實証外感,孩子一旦有好轉,就建議停止繼續服藥,以免藥效傷正,反被邪氣后來追上。過度用藥的危害,用一句老話說就是:是藥三分毒。如果不是遵醫囑需要長期調理的慢性疾病,用藥千萬別過量。孩子臟腑輕靈,隨撥隨應,用藥講究的是“輕、小、靈”。

在《傷寒雜病論》中記載的各湯方,總是指明“得下, 余勿服”,叮囑病人一見效,就不要繼續服藥了。那接下來怎麼養身體呢?《傷寒雜病論》告訴我們:“得快下利后, 糜粥自養。”喝粥是個好方法。

病愈初期:滋陰補虛

孩子雖然表現出病愈,但身體裡的“戰斗”遠沒結束。正邪戰爭后,虛弱受損的脾土就像一片焦土的戰場。孩子的舌象、口唇顏色最能反映脾土的虛弱,病愈后孩子往往沒什麼血色,整體氣色也很差。給病愈的孩子補虛,首先要從補脾胃之虛開始。首選健脾養胃方,其中內含太子參,能益氣健脾,生津潤肺。

健脾養胃方

材料:白術15g,山藥10g,太子參5g,谷芽5g,陳皮1g。

做法:材料下鍋,加約2碗水,小火煎至1碗即可。或加適量瘦肉煲湯服用。

功效:健脾和胃。適用於病初愈或體弱易患病、面色差、胃口差等情況。

適用年齡:3歲以上消化好時、少量多次分服。每周2次。蠶豆病可服。

除了補虛,還要兼顧病時,尤其是高燒時的陰津耗損該怎麼補回來。發燒過程中,孩子大量體液被蒸發,導致津液虧損。傷了津液,就會傷陰,從而影響陽氣的生成。孩子病后很“虛”,想要補陽氣,就要先滋養津液。常見的陰虛症狀:晚上睡覺愛盜汗﹔大便不正常,便秘或便干量少﹔小便赤短﹔舌紅苔少等。

補津液的方法就是在病愈后保証攝入足夠的水分,可以少量、多次服用溫開水、糖鹽水,常飲稀粥。

小貼士:

孩子如果不願喝白開水,也別猛喂強喂,提防水中毒。少量多次勸飲,或沖成糖鹽水也可以。

如果連續高熱四五天,持續高燒39℃以上,但退燒后孩子沒有其它外感症狀,卻出現了傷陰的表現,就需要考慮用小兒復元方。

小兒復元方

材料:炒谷芽10g,炒麥芽8g,陳皮2g,烏梅5g,蓮子5g,百合8g,麥冬10g。

做法:材料下鍋,加約5碗水,大火燒開后轉小火煮30分鐘即可。也可煲瘦肉湯。分次服用。連續喝3天。

功效:生津滋陰,消積健脾。

適用年齡:3歲以上對証、少量多次分服。蠶豆病可服。

注意:隻在寶寶高燒、久病后,有明顯陰津虧損的情況下服用﹔不與三星湯共服。

喂養從少到多

抓住孩子脾胃恢復的時機

病愈初期,給孩子身體自我恢復的時間,一般最好預留2周左右。這段時間,孩子的飲食以清淡、容易消化為主,過咸的、肥甘厚膩的、辛辣煎炸的、生冷的食物都不要吃。

很多家長找我咨詢,說能明白如何忌口,但不知如何把握孩子吃進口的量,吃少了怕孩子沒力氣,吃多了又怕傷脾。這裡和大家說一個普遍適用的經驗法:病剛好的時候,可以按《傷寒雜病論》所說,給孩子喝糜粥。糜粥不同於米粥,是指燉得爛爛的、看不見米粒的粥。粥中五谷得天地精華,以養陽氣﹔粥水入腎,能滋補陰津。

糜粥

材料:粳米50~100g。

做法:米洗淘干淨,溫水浸泡半小時﹔鍋裡加水燒開,放入米,順時針攪拌15分鐘,大火轉中小火,維持微微沸騰狀態,熬煮30~45分鐘,粥水軟爛成糜即可。趁熱啜飲。

功效:滋補陰津,健脾養胃。

適用年齡:1歲以上對証、少量多次分服。蠶豆病可服。

喝2天糜粥之后,孩子的精神會比之前好一些,就可以逐漸煮青菜粥,嘗試粉、面等食物都是可以的,但前提也是盡量燉爛、燉軟。

調養中后期,食物加得豐富一些了,但蔬菜、瘦肉等食材還是要切碎、煮軟爛。

至於每餐吃多少量,每個孩子脾胃自我恢復期不一樣,很難有一個具體定量,大致是七分飽為佳。

再告訴家長一個訣竅:孩子病愈初期,腸道黏膜也是有損傷的,往往容易失去胃口。孩子沒胃口,証明身體機能還沒恢復。這時可以試著喂1周左右的益生菌。孩子如果不肯吃東西,就不要逼著吃。當孩子開始喊餓,食欲明顯逐漸變好,這才是胃氣開始慢慢充盈的表現。中醫看一個孩子病好與否,其實也要觀察胃氣的恢復。這個時候,試探性地增加一點食物的量和種類。如果第二天發現孩子沒積食、精神好,又活蹦亂跳了,那麼恭喜你,這病才算徹底好了。

以上我們講的這些方法,可以有效幫助孩子斷病根,防止病情反復。

資料來源:許尤佳育兒堂微信公眾號

本文由廣東省中醫院兒科主任許尤佳進行科學性把關。

(責編:李慧博、董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