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口診斷有學問,也要“望、聞、問、切”來檢查

劉麗芳

2020年10月13日09:45  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
 

對於傷口,大家都不陌生。誰敢說自己這一輩子都沒有一個傷口呢。但是對於傷口的了解,大多數人都停留在涂涂消毒藥水包包紗布的層面吧。今天我帶大家了解一下,醫生是如何通過“望、聞、問、切”全面檢查傷口,從而對傷口進行診斷的。

望:要了解一個傷口,當然首先要看。看什麼呢?肯定不是看傷口長得好不好看。要看傷口長在哪裡?有多大?是什麼顏色?周圍皮膚怎麼樣?包扎的敷料有滲出嗎?滲出多不多?什麼顏色的滲出?長在不同部位的傷口,醫生通常可以通過傷口的部位判斷傷口的性質。比如在身體受壓部位臀部、足跟、后腦勺、雙肘關節、兩側髂關節,這些部位對於長期臥床的患者來說容易發生壓瘡。糖尿病足神經性潰瘍通常發生在足底,而缺血性潰瘍通常發生在腳趾及足的邊緣。下肢靜脈潰瘍就更明顯了,好發於小腿下1/3,以內、外踝或脛前等足靴區最常見,而且下肢的皮膚色素沉著明顯,常常可見曲張的靜脈。

聞:大家一定會覺得很奇怪,換藥的時候不是都戴口罩的嗎?難道還要脫下口罩來聞傷口的臭味嗎?你不知道,不同的病原菌感染的傷口會散發出不同的氣味。比如,當膿液或滲出液有腐敗性臭味或甜味時,提示厭氧菌感染的可能性大。銅綠假單胞杆菌感染的傷口有特殊的甜腥臭味。而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的傷口雖然流出的黃色濃稠的膿液,卻是沒有氣味的呢。醫生通過傷口散發的氣味大概就能判斷可能是什麼細菌感染,當然,通過傷口的細菌培養,結果更准確。

問:問最好理解,就是詢問關於傷口的所有影響因素。既往史的詢問始終是診斷的第一步。醫生會詢問病人現有傷口和既往傷口情況,同時也會詢問共同致病因素和並發症。患者不同的病史及症狀表現可能提示不同的潛在病因。比如主訴有身體移動障礙引起的傷口可能是壓瘡﹔有多發性神經病變痛覺缺失就要注意是否有糖尿病病史﹔主訴一到晚上腿就又累又重就要考慮慢性靜脈功能不全﹔間歇性跛行的病人一定要檢查動脈功能。營養情況是影響傷口愈合的重要因素。有些藥物的使用也會影響傷口的愈合。抗炎藥物抑制愈合過程的炎症期﹔化療藥物減少了骨髓中的細胞成分,使炎性細胞和血小板數量降低,相關生長因子不足,延遲了傷口的正常愈合﹔類固醇藥物穩定溶酶體膜,阻止蛋白水解酶及其他促炎症反應物質釋放,還可以使血液中的鋅含量減少,致使傷口愈合的每一個過程都受阻。

切:大家知道,切在中醫指切脈,是醫生用手按在病人腕部的動脈上,根據脈搏的變化來診斷病情。難道傷口也可用切脈來診斷嗎?非也。我這是引申用法。比如下肢靜脈潰瘍的傷口,壓力治療是非常有效的治療措施。但是在進行壓力治療前我們一定要評估下肢血液供應情況,最好的方法是進行多普勒超聲檢測比較小腿和上肢的血壓,形成踝/肱血壓比值(ABPI),ABPI大於等於0.9提示下肢動脈血供正常,當ABPI小於0.9提示下肢動脈供血不足,如果ABPI小於0.8則不能使用壓力療法。當沒有條件進行ABPI檢測時,醫生會通過檢查足背動脈搏動的方法了解動脈血供情況。

了解了醫生診斷傷口的過程相信大家一定會配合醫生,將所有的既往史、用藥史、特殊習慣等都告訴醫生,配合該做的檢查,畢竟,隻有准確的診斷才是正確治療的前提。

本文由東方醫院災難醫學研究所常務副所長、中國科普作家協會醫學科普專委會主任委員王韜進行科學性把關。

“達醫曉護”供稿

(責編:梅藝璇、李慧博)